返回第四十九章 相送(2 / 2)希止传说首页

两人又帮着整理了一遍三屉考篮,一层放置粟米、馒头、点心、肉干、咸菜、水囊、救急药丸等,二层整齐归置卷布、油布门帘、灯烛、号顶、钉锤等物,三层置笔墨纸砚笔洗、搁笔、草纸等,另有布包枕垫、被褥、面盆、搁脚板等,还有一个里面装了灶灰的小龚桶,预备的井井有条,应有尽有。

贡院在京师北,杨韩两人以及刘伯帮忙拎着考篮物品,寅时三刻起床洗漱,在客栈街边吃了朝食,刘伯驱着驴车四人到了贡院街已经寅时末了,再往里驴车走不动了,送考家长和车马太多了,刘伯去停车,三人下车步行往里走,到了院门口,黑压压一片。

周围一圈兵卫举着火把,另有一圈手握枪戟的士兵庄严竖立,门楼上烫金大字“贡院”格外醒目,两边的石狮子威武霸气。

三人挤了进去找了个队排在后面,一扭头看见了王平也正看过来,他旁边还是那个老仆跟着。

“嗨,罗兄,来的刚好”。

“是,王兄!”罗一招呼一声,韩杨两人也不认识,只礼貌的点头微笑。

还有罗一不大认识的但有一面之缘的学子回头看他,罗一都是点头示意。

隔壁队伍的前头是周向晚和两个仆人,各自拉着考篮物品,那考篮比普通考篮体积大些,还多一层,底部有滑轮,当然这种样式的特别贵,寒门学子不舍得买。

见前面的周家老二向后看了眼又转了回去,罗一礼貌性的点头招呼也不知他看见没,他那仆人倒是多看了自己两眼。

应试的举子在年龄层次上很明显,几个少年天才,大部分青年,一部分中年,周遭还有几个头发发白拄着拐杖的老举人,身旁服侍的应是家中子侄。

卯时三刻,鸣金,礼炮三声,“开龙门”。众人立即静音,等待唱名入场。罗一自然不会是最前面被叫到的。熟悉的人中,只有周向晚被早早的叫进去了。他大跨步迈上台阶接受信息核对,仆人拉着考篮物品紧跟进入。

这是第一道门,家人可以陪同入内。进入后第二道远门除考生、监考官员杂役,其他闲杂人等禁止靠近。

今次全大卫的进士科应试举子有1164人,比之前些年多了近100。每年取中约200人左右,6:1的比例,不算低。

队伍分三队唱名,待三分之二的人都进去了,罗一才听到自己的名字。三人进入后没多会儿,韩杨两人就从另一边的侧门出来了。

供院门口广场上人空了,天也亮了,火把兵卫撤了,只有值守的士兵,待最后一位学子焦急的进入后,大门缓缓的关上了。

韩杨两人出来后找到刘伯:“刘伯,我俩回去了,你也回去等,从今日算,第三日申时末你再过来等着。”

两人到酉时末才在客栈门口等到人回来。客栈伙计贴心的送来了热水,罗一洗簌换衣,喝了韩杨两人带来的清粥小菜,便躺下呼呼大睡了。

三人轻手轻脚的合门离开。

间隔两天,第二场第三场有序进行。从二月二十一到三月七日,每考完一场就有内外帘收掌、受卷、拟封、誉录、对读等小官、杂役忙的脚不沾地的把一份份试卷送到二十位同考官面前,经过批阅合格的考卷则送到主考官的案头。

进士科这头考官们被封禁在贡院里阅卷,十日方出。

明经科考试那头在夫子庙进行。

与进士科同时进行,一样的程序,不一样的是只考两场,共六天四夜。今年明经考生据说有329人,与几十年前大卫刚举行明经科时仅几十人数比番了几番。

大卫明经科考贴经、默义、天文地理农医等杂学、数术,实务策、诏告表判词、最后从五道中选择一道经问。除最后一题外,其他均属于默写填空等死记硬背型。相对容易,题目种类繁多,数量也多,时间上虽稍显紧凑,但只要涉略广泛、基本功扎实,在六个白日里是能写完的。

而进士科考贴经、默义、诗赋、诏告表判词、三道经问、五道政论。这除了死记硬背下的内容,还需要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有自己的见解,这相当难。

因为难,所以进士科出来的人能进六部、内阁,明经科出来的人最高止步于同四品,大多是各州府县杂事部门或者六部内阁下属的各衙杂事官。

但这对于许多寒门来说已经是翻身了。贵族世家是不屑于考明经科的。

不管明经科还是进士科考官们如何阅卷忙碌,考完的举子们不管考的好与不好的,都开始三五成群的聚会、游玩,甚至有的逛青楼妓馆。当然大多数人去的是以艺妓高绝最之称的明月楼。

罗一也收到了一些邀约,大多是诗词高手。在休息了两天后便开始有条不紊的一一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