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4章 家有喜事(2 / 2)哑女的古代生活日志首页

吴正贤过来的时候,还特意包了十两银子,夫妻俩虽然没收,但也明白他的心思。

他家小儿子考了几年,都没考出个所以然来,早就看上了村里夫子的位置。

只不过夫妻俩有知府亲赐的“积善之家”,在官府那里挂上了名号,看起来又背后有人的样子,所以不敢搞什么动作。

如今谢湍意考上了秀才,村里的活儿肯定是不会再做了,吴正贤送礼,是想让谢湍意去官府请辞之前,提前告诉他们家一声。

谢湍意这边一把名额让出来,他们家便开始运作,免得被别人抢了先。

秀才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虽然这几年参加科考的人多了一些,名额有所上涨,但每三年也只新增上百人。

秀才除了能去书院当夫子、自己开馆授课,还可以像她们上次找的那个邢名师爷一样,去官府或者达官显贵家当幕僚。

此外,不想干这些的,还可以去租种学田。

学田其实就是官府和各个官方书院、学堂共同管理的田地,里面的产出和收入大部分都用来办学,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虽然朝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不允许乡绅和官员租种学田,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有许多空子可钻。

学田的赋税低廉,且一般都是好田,栽种十分划算,很多秀才会寻了空子,租一些来种。

另外,谢湍意还恰好赶上了百废待兴的好时候。

按照前几个朝代的政策来说,考中秀才的人,是必须要去官学里面上课的。

在官学里面学习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继续进学的资格,上雍州考举人。

而且官学每年的考试结果,也是秀才领取朝廷补贴的重要依据。

比如排名前列的称为廪膳生,每年有十两银子的补贴,每月发十斤米面,中间的称为增广生,只补银子不补米面,最末等的或者是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没有任何补贴。

秀才的头衔也不是永远都不变的,还要定时参加学政举行的岁考和科考。

地方学政三年一换,一般到任的第一年便会组织考试。

岁考结果分为六等,一到五等可以继续留在官学念书,并根据等次不同,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六等便会被革除秀才名额。

而考了一、二等的考生,才有资格继续参加乡试。

只有那些在官学读书超过三十年或者年纪超过七十岁的人,才可以不用继续进学。

因此,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头衔,还要定期去参加学政组织的考试。

但大业朝长时间内忧外乱,科考停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几年才恢复,教育发展不起来,能考上秀才的人少之又少。

还有学子反映,家中条件并不允许他们继续进学,每天去官学食堂吃饭也不太方便,为了鼓励百姓读书,彰显对读书人的重视,官府补充了一项比较便民的政策。

像谢湍意这样考上秀才,却不想继续进学的,到时候就和书院的学子们一起参加考试,至于待遇,若是达到了廪膳生或是增广生的标准,就定期去官府领取。

虽然相对轻松了很多,不过梁崇还是替他捏了把汗,想来考秀才也不是人生的终点,真是学到老考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