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建,枕河而居。秦淮孕育了江南儿女的温婉内敛。繁华之下,是众多红尘滚滚的故事。
停步遥望,那是一座私塾,专供女子学习,在里面进学的女子可以免除束脩。这在当时也是引发了一阵激烈的议论。
世家女子找先生学习是逐渐兴起的风气,但堂而皇之让布衣女子都能学习的书院前所未有,有诸多迂腐固执的人毫不客气地抨击。
身为男子被社会培养起来的优越感让他们觉得这是冒犯。作为利益既得者,他们维护着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架构。
母亲在离开京城后也听闻了此事,为好友捐赠了大笔财物,书信一封聊表支持。
不过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在社会格局较为动荡的背景下,社会风气更加开放,才女层出,对女子的枷锁也稍微放松。
后面舆情的转变亦有母亲推波助澜。
对于此类行为,母亲总是默默支持的。
桃溪镇的福田院和书院药房等,也总有母亲的扶持。因而药房的大夫们也愿意多教她些真本事。受惠的街坊邻居也多待她和善。
清淮知晓自己能够平安和美的生活长大,是因为有着母亲为她提早铺路。
母亲过世后,清淮将一部分资产用于诸多书院的置办和眼前这座书院的开支。
如今正是休沐日,三两佳人偕行。远远地就能瞧见她们面上喜悦和煦的笑容。让人也不由得被她们的笑容所感染,同样也有了好心情。
或许她们谈论得是讲课内容,又或是生活琐事……不过她们的心中都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许。
她们的眼界也不再像寻常那般,只在幽幽庭院里看着那头顶的一小片天。
清淮只是在远处静静凝望了一会,嫣然一笑,留下了祝愿,随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