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皇宫。
皇帝朱允炆瘫坐在御书房内,双眼无神的看着御案上的几份奏折。
其中一份是北平传来的战报。
五十万朝廷军队,围攻北平月余,未能破城。
朱棣带兵回援,在郑村坝与李景隆大战一场,随后李景隆连夜率兵逃离。
第二日,朱棣率兵大败攻城军队,解了北平危机。
现朝廷兵马退至德州一带休整。
至此北方一线全部沦陷。
朱允炆看完这封战报时,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朝廷这五十万军队就是纸糊的。
五十万打两万,北平城还在,大军损失惨重。
五十万打八万,朱棣赢了,大军溃败。
他觉得如果这五十万军队若不是纸糊的,真无法解释战败的原因。
还有一份是弹劾北伐军大帅李景隆的。
说是李景隆多次误判局势,导致大军错失几次攻城良机。
更是在与燕王大军对战时,无任何军令下达,导致大军失了先机,死伤惨重。
后又不战而退,丢下攻打北平的人马,连夜撤军。
折子中的对李景隆的评价就是,李景隆若不是一军统帅,恐有通敌之嫌。
朱允炆看到这个折子的时候,心里后悔的无以复加,要是这上面说的都是真的,那这五十万大军的失败,也就有了理由。
他恨不得立马把李景隆召回应天,亲自问一问,这曹国公到底是他的人,还是朱棣的人。
但是当他看到李景隆的奏折时,心中更乱了。
李景隆洋洋洒洒几千字,描述了自从安公公督军后,发生的很多事情。
以陛下之名干扰他的命令,在条件不足时,催促逼迫他出兵攻城。
里通外敌,在军中安插眼线,助敌军夜袭大营刺杀营中将领。
私自透露军机,以至于所有埋伏手段,尽被燕王所知。
最后李景隆陈述了自己撤军的理由。
这安公公不知替燕王在大军中部署了不知多少探子,大战前,燕王当众送来安公公的骨灰挑衅,坛子上写“吾已知”三字,众人皆知。
随后趁机领兵埋伏于燕军之后的大将陈晖首级,被扔在大军阵前。
他觉得这是燕王给出的警告,意思是安公公是他燕王的人,而自己大军中有无数的暗探与杀手潜伏,若是开战,他李景隆在燕王面前就是透明的,玩什么手段都无所遁形。
所以他宁愿连夜退军,也要保住大军的主力,退至德州后,就开始清查大军,揪出所有可疑之人。
朱允炆看完觉得荒唐无比。
可想到当日他决定派人前去督军时,安公公主动请缨,还信誓旦旦的保证,定能替他看到北平城破的场景。
朱允炆又犹豫了。
难道安公公真的被朱棣买通了?
想到这,朱允炆不禁后怕,自己身边的人竟是叛军的眼线,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时黄子澄求见。
他比皇帝更早看到北平的战报,而且还接到了李景隆的私人来信,让他帮着在皇帝面前说说话。
人是他黄子澄举荐的,若是李景隆因此获罪,那他也会被拉下水。
此刻也只能跟着李景隆一条路走到黑了。
心乱如麻的朱允炆正好想找人探讨,便召见了他。
黄子澄进了御书房,还没开口,朱允炆就直接把三封奏折扔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