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叫“梦想”还是“希望”,这都无所谓,唯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判断它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当我们心怀名为理想的种子时,我们是否会怀疑自己对其的忠贞?当我们为笃定之物全力奔跑时,我们又是否会怀疑它的真实?
我们故事的主角——姜岚,一个高三学生,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不起眼的人。没有惊艳的容颜,甚至由于经常熬夜的缘故,遍布满脸的青春痘让他与“大众脸”的设定都沾不上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在学校里,他既不是学霸也不是体育生。他的生活也同他本人一般平淡,或者说是平淡得过分了的无趣,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值得纪念的瞬间,甚至连值得被别人记住并在聚会时拿出来嘲笑的“原创梗”都没有——事实上,网络的非原创梗他玩不明白。
如果说这样的平凡令他感到糟糕,那么回应了他这种垃圾生活的高考,同样糟糕。刚过二本线的成绩无法给他力量去翻开那本厚重的志愿填报手册,里面的院校和专业大多都与他无关,不仅无法选择,就连看上一眼都成了不知羞耻的觊觎。实际上除了手册上少数几个二本院校,姜岚并不知道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他不清楚这串数字将对他未来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他只能成为一个每天“996”对老板点头哈腰的社畜?还是意味着他永远无法在相亲市场中坦率地面对学历那一栏?对此姜岚一无所知,他所唯一知道的是,他存在的意义被彻底否定了。
很多成年人喜欢对着新闻中轻生的学生指指点点,明里暗里地谴责他们的脆弱和幼稚,“生活不就是这样子吗?有什么好想不开的呢?”姜岚从父母那儿听过无数遍这样的话,这让他想起了毕业后的谢师宴上班主任的话,“成绩不能代表一切,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你们要朝前看,要……”但对于姜岚这一类人来说,分数就是全部,是高中的全部,是生活的全部。人生前十八年的意义,都是为了使最后的那张答卷尽可能地干净、漂亮,最后的那个分数尽可能够得上父母口中的“希望”、学校光荣榜上的“达线”。这样的想法在应试教育中并不少见,对一无所长的姜岚来说尤其如此,起码考试成绩相比于外貌、性格、家境要更容易改变些。
可我们总是沉浸在那些考上985、211的成功者的叙事中,忘记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冲过终点,对姜岚来说,陪跑就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力气。姜岚并不聪明,高考数学最后的两道关于导数和圆锥曲线的大题他只是习惯性地扫过一眼就选择放弃,语文考试的作文他绞尽脑汁也只想出一个有些蹩脚的标题。姜岚的父母也只是普通工人而非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上一次在学习上给予姜岚指导还是在小学六年级——帮姜岚检查数学作业。当然,姜岚自己也并不十分努力,他将之归结于意志力的薄弱,不过坚强的意志不也是一种不寻常的天赋吗?
在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姜岚只感到脑袋嗡嗡的,好像有什么东西突然裂开了。过了好一会儿后,他才想起来要用一些话来试着宽慰自己。该对自己说些什么好呢?对这样糟糕透顶的分数、这样糟糕透顶的人,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姜岚思索了很久,最后勉强挤出来几句话,“人生还很长”、“高考不是全部”——并不比他的作文题目出彩。
也许是替自己开脱的理由太刺耳,也许是桌上的志愿填报书太醒目,又也许只是单纯的肚子饿了,姜岚拿上钥匙准备出门弄点吃的。此时此刻,一笼笼灌汤包充斥着他的大脑,帮助他停止了思考的同时也堵塞了他对外部世界的一部分感知。下一步的剧情是什么?心不在焉的失意者在大街上被飞驰而来的酒驾司机撞上?什么?你说这样的剧情千篇一律?也许你是对的,可这样烂俗的剧情,对有着同样烂俗的人生的姜岚不正合适吗?当然,故事并不会因此结束,虽然主角是死于车祸还是因车祸重生什么的都只不过是陈词滥调,但不要忘记,对我们的主角姜岚来说,无论是“车祸”还是“重生”,都是与他原来的那个世界绝缘的存在。所以,用一个老套的公式,为一个公式化的人,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或许也不赖,不是吗?
不管我们怎样觉得,姜岚肯定觉得这不赖,什么样的结局能比现在这样还差劲呢?所以这与其说是一场飞来横祸,倒不如说是姜岚心中期待已久的回音。可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剧情似乎并没有为自己的毫无新意感到愧疚,而仍然为这一形式保留了其全部的内容,于是姜岚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实打实的疼痛。往好的方面想,他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人生体验——“但真的好疼啊…”
于是,伴随着姜岚的垃圾人生的结束,我们的正文也终于拉开了序幕,故事的开头亦是故事的结尾,这让我们想起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主人公离开自己的家园,踏上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程,在旅途中经历各种挑战,最终在经历了成长和变化之后返回家园。但在我们的故事中,没有金钱与美酒,没有神祗与启示,少年在冒险之途中也不会遇上巨人与怪物,所谓冒险,不过是一个名为成长的故事,但在故事的最后,千帆历遍的少年是否还愿归来?忠诚与背叛,善良与虚伪,友情与爱情,选择与放弃……少年将用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