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纠错机制取得初步成功后,李昊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内爆发出一阵欢呼。这一夜,他们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沉浸在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兴奋之中。然而,李昊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们需要将这一成果巩固并进一步发展。
第二天,李昊召集了团队的核心成员,讨论如何将这一突破转化为更广泛的应用。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发一个小型的量子计算机原型,这将是一个展示他们研究成果的绝佳机会。
“我们需要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展示,这将是我们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李昊在会议上说道。
团队成员们对这个计划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他们知道,开发一个量子计算机原型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涉及到硬件设计、系统集成以及算法开发等多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团队开始分头行动。硬件工程师开始设计量子比特的物理实现方案,软件工程师则着手开发量子算法和编程框架。李昊则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李昊也开始与科技公司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艾米丽对李昊的计划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承诺将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