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对邓禹的处理确实留足了面子,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圣旨婉转地限制了邓禹的军事行动。
然而,泥人都有三分火,邓禹也有输急眼的时候。
在这片如同人间炼狱的战场上,二十万赤眉大军因无法劫掠到足够的给养,被迫一路东归,撤离关中这片荒芜之地。
刘秀在赤眉军的东归路径上精心布置了层层防线,
破奸将军侯进等人驻守新安(即汉函谷关),而建威大将军耿弇则屯兵宜阳。
刘秀下达了严令:
“若赤眉军向东行进,宜阳兵团必须立即前往新安进行会战。
若赤眉军选择南下,新安兵团则需迅速赶往宜阳集结。
总之,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决不能让赤眉军这帮子逃脱,再去祸害百姓!”
首先与赤眉军交锋的是冯异。
他率领的阻击部队成功地将赤眉军牵制在华山脚下,
双方在华阴地区鏖战了六十余日,历经数十次大小会战,最终迫使五千余名赤眉军投降。
冯异的战术策略显得尤为明智,尽量避免与敌人直接交锋,而是通过持久战来消耗对方的士气和力量。
在取得一系列小胜后,他有序地指挥部队向东撤退,始终保持着对赤眉军的压制。
与此同时,邓禹却陷入了盲目的战斗狂热之中。
被延岑击败后,他率领着已经屡遭挫败的军队,不顾一切地追击赤眉军。
但遗憾的是,他们每次发动的攻击都以失败告终。
通常情况下,一支队伍在经历连续两次失败后,理应进行休整和重整旗鼓。
然而,邓禹却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持续驱使军队进行无效的攻击,导致士气愈发低落。
《孙子兵法》中曾言:
“三军可夺气,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这恰恰说明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一支军队的士气若被摧毁,即便其装备再精良、人数再众多,也难以取得胜利。
正规军与土匪军之间的最大差异,便在于士气的坚韧与恢复能力。
土匪军在遭遇挫败后往往一蹶不振,而正规军则能在困境中迅速调整状态、恢复士气。
赤眉军之所以被誉为西汉末年的第一匪帮,
除了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外,
更在于他们在遭受重创后仍能迅速恢复士气并继续作战的能力。
然而,邓禹的军队在连续的失败中已经彻底失去了这种士气。
他们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奋勇作战,每次上战场都会陷入习惯性的崩溃之中。
在整治军队的道路上,通常有三条可行的策略。
首先,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彻底打散原有的编制,重新进行整编,以期能够重塑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如果军队中有高水平的将领,
也可以通过更换将领来重整士气,尽管这一方法的难度相对较高。
最后,还可以选择将军队调往其他地区,
让他们在对抗较弱的敌人时找回自信,或者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派他们出去收割胜利。
不幸的是,一旦“屡战屡败”成为了军队的集体心理阴影,那么整治起来必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