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了表示这不是旧有意义的改元,“始建国天凤”的“元年”官方不称“元”,而称为“一年”。
“始建国天凤一年”,其断句是“始建国·天凤一年”
而非“始建国天凤·一年”。
而“天凤”二字,正是取自上一年出现的彗星。
王莽苦心孤诣地将灾异的彗星解释成了祥瑞的凤凰,试图为新朝带来希望。
改元之后,王莽宣布要在一年之内去东西南北四方巡狩,东巡封禅,北巡迁都洛阳。
然而,这次出行他却准备“自费”,由朝廷准备干粮,一路上不接受各地的供给。
这听上去颇为节俭,但实际上却暴露了他对实际地理的缺乏了解。
群臣不想再折腾,纷纷劝阻,王莽罕见地听取了劝告,改了主意,
决定等到“始建国天凤七年”再行封禅之事。
晨光如细密的龙鳞,在宫殿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王莽的身影映照在窗棂之上,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一些年迈的宫人,回忆起往昔未央宫寝殿内那灯火通明的夜晚,
成帝、哀帝饮酒作乐,彻夜狂欢,耳畔是清脆的佩玉鸣銮,眼前是曼妙的歌舞升平。
而今,未央宫已更名为寿成室,但那寝殿的烛火,却依旧燃烧不息。
然而,与王莽相伴的,并非那醉人的欢愉,而是堆积如山的简册。
他夜以继日地批阅,仿佛要将所有的智慧与心血,都倾注于这新朝的基业之上。
宫人们也会私下议论,这位新朝的皇帝真是勤政爱民,白日与大臣们共商国事,夜晚还要处理政务,真是令人钦佩。
但他们又怎会知晓,白日里,王莽将大臣们召入宫中,往往并非商讨什么国家大事,
而是沉迷于学术的探讨,诸如礼仪的繁复安排,儒经的微妙解读。
他乐此不疲,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于是,官僚们不得不赔上宝贵的时间,与皇帝一同参与这一场场“读书会”
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无暇顾及自己的本职工作。
各个机构里,事务堆积如山,尤其是那些民间矛盾,诉讼官司等急务。
虽然看似琐碎,但拖延越久,问题便越大,直至形成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夜晚,王莽点灯熬油,宵衣旰食,勤勉的确令人动容。
但又有谁知道,他处理的许多事务,其实并不重要,也并非非他亲自处理不可。
他这么做,不过是吸取了曾经架空汉帝的“历史教训”。
刻意将大小事务揽于一身,亲自研究、亲自处置,还刻意避开那些领机要的尚书们。
他着意培养使用宦官,特别是财务、国库、粮食等要害部门,一概委派宦官管理。
吏民的上书,也都由宦官拆封送给他,不经尚书之手,生怕尚书借此弄权或是泄露给外臣。
即便是交办给臣下或是循例办理的工作,王莽也颇不放心,
总是让下边的人反复向他请示,大小事务都要亲自过问。
如此一来,前面的工作迟迟无法办妥,后面的事情又已经积压上来,整个朝廷如同一团乱麻,最终乱成一锅粥。
由此可见,不论是外朝的官僚,还是省内的宫官,王莽都难以真正信任。
他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各种作,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这片他视为生命的基业。
在宫殿的一隅,一道身影悄然浮现,宛如幽灵般无声无息。
他神色复杂地凝视着大殿中央那位满头华发、威严庄重的老者,心中五味杂陈。
回想起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流民如蚁,饿殍遍野。
这凄凉景象竟比汉武帝刘彻当政时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己不过离开了这片土地短短数十载,这天下竟又沦落至此……”
正当他沉浸在思绪中时,聚精会神批阅奏折的王莽突然有所感应的望来,
那双因年迈而略显凸出的眼球猛地瞪得滚圆。
情不自禁地抬手揉了揉眼睛,喃喃自语道:
“看来最近真是太过操劳国事,老眼昏花,连幻觉都出来了……”
嘀咕了几句后,王莽再次全神贯注地逐条批阅起奏折来。
方逸,一脸无语地望着王莽,随后苦笑摇头,轻声道:
“王莽,多年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