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哀家就遂了你们的意吧。”
王莽闻言,心中大喜,连忙叩谢:
“多谢太皇太后恩准!”
于是,所有人就这样再次达成共识。
随后,在王莽的精心安排下,老太后下诏对这道符命进行了“官方权威”的解读:
“‘为皇帝’者,实乃摄行皇帝之事也……今令安汉公居摄践祚,仿效周公之故事……具体礼仪待议。”
对老太后而言,以为这样便将王莽限制在了摄政的范围内,具体如何操作则交由群臣商议。
然而,对王莽而言,这依然是他向皇位迈进的一大步。
太皇太后的诏令不仅赋予了摄政合法性,更以“仿效周公之故事”为由,为他留下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不久之后,群臣便再次上奏太皇太后,呈上了一份极具冲击力的奏文。
这份奏文引经据典,详细阐述了周公摄政的实质,并非仅仅是“顾命大臣”的角色,而是身穿天子冠冕、践履天子之位的“假王”!
奏文中写道:“周公身穿天子之冕,南面而朝见群臣,发号施令时常常以天子的名义。
《礼明堂记》有言:‘周公在明堂朝见诸侯时,天子背负着斧依站在南面。’
这说明周公在摄政之初便已经居于天子之位,并非在六年后才正式登基。
《尚书》逸篇《嘉禾》中也提到:
周公手捧美酒站在东阶上,引导成王升堂即位,并赞颂道:
“假王莅临政事,勤勉和顺天下。”
由此可见,周公摄政时确实被赞誉为‘假王’。”
这些记录如“周公服天子之冕”、“发号施令常称王命”、“践天子位”、“假王莅政”、“居天子位”等字眼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再次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
周公到底是否真的担任过周朝的天子?
朝中众臣各抒己见,言辞犀利。
“周公,乃顾命大臣之典范,怎可能觊觎天子之位?”
毕竟已经相差了一千年,关于周公居摄的细节,早已是传说。
有的言说周公自武王仙逝后,便执掌大权,俨然王者之风,直至成王长成,方才归政。
有的则称周公虽摄政,却名正言顺地称王。
更有甚者,认为周公仅是摄政,连名义上的王者都未曾做过。
还有一种说法,周公在东征之时,曾短暂称王,归来之时,成王便已登基……
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令人莫衷一是。
但在这诸多传说之中,流传最广、最为人所所接受的,仍是周公那顾命大臣的忠义形象,而非称王之举。
但话说回来,不论真相究竟如何,只要朝野上下都坚信周公居摄可以“践祚称天子”,
这对于王莽而言,便已足够。
既然太皇太后已然下诏“如周公故事”,王莽居摄的安排便已然行云流水般顺畅无阻。
其一,朝政之上,王莽将践祚而登,头戴天子冠冕,面南而坐,聆听群臣奏事,决断国家大事。
其二,出行之时,王莽车驾威严赫赫,警备森严,百姓需自称“臣妾”,以示敬畏。
其三,祭祀之礼,王莽将如天子般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
祭文之中,更将王莽尊称为“假皇帝”,即代理皇帝之意。
其四,日常礼仪之中,臣民需在正式场合尊称王莽为“摄皇帝”。
王莽则自称“予”,以显示他的谦逊与低调。
处理政务的诏书亦需如皇帝般称“制”。
唯有在面对太皇太后、皇太后时,他才需要恢复臣下的礼节。
其五,封国之内,王莽可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一切待遇皆比照诸侯王。
其六,改元之事,更是将明年定为居摄元年,标志着王莽摄政新时代的开启。
至此,华夏大地自帝制社会以来,首次出现的没有在位皇帝,却有“摄政”的奇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