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门前石阶(1 / 2)瓶中漩涡首页

“不仅仅是店里来往的客人。袁记者,我老刘一点不夸张地和你说,就咱店里这台电话,北郊半数以上的人都用过。”

有关这台电话的故事,还要追溯到维德钢厂还未转型成制衣厂之前。

维德钢厂位于维钢路的二厂,建设于1980年前后。而在那之前,老刘的父亲便已经在那里开了有将近十多年的小卖部,而这家小卖部主要以售卖杂物和各类生活用品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烟酒产品。

从那以后,维德钢厂的厂职工们便成为了老刘家小卖部的主要客户群体。但按照老刘的说法,这些厂职工们的薪水不高,生活又比较单调枯燥,所以除了一些刚需的生活用品和香烟外的东西,他们很少会买。

可即便如此,每日维德钢厂午休或者下班后,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二厂职工在小卖部门口自觉地排起长队,有时队伍长到过了路口还要拐个弯。而之所以会有如此盛况,便是因为小卖部有一台相当珍贵的电话机。

那个年代,大哥大还是天价,BB机也没有普及。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联系,要么靠写信,要么靠座机。钢厂的宿舍区虽然有座机的配置,但数量少到几层楼用同一台。而因为钢厂的电话使用不需要额外缴费,一些职工就会煲电话粥,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相反,由于小卖部的电话是按时收费,反而大家在电话的使用上就变得克制和效率了起来。虽然要花上一些钱,但至少排队还是能排到的。

于是,老刘家的小卖部从8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维德钢厂职工们联系家属的重要渠道。以至于那时老刘家小卖部的电话经常会响起,希望老刘帮忙叫一下几车间的某某某。

后来维德钢厂迁址北郊,许多钢厂里的工人也转岗去了制衣厂,而这时已经接手父亲衣钵开小卖部的老刘也早和这些工人们相处出了感情。所以在几番权衡下,老刘索性也一同迁到了北郊,并特地把这个电话号码也一同迁过来了。

只不过这些年各类商超和便利店开始发力,老刘的小卖部越来越力不从心,索性便也学着人家开起了餐饮搞起了沙县,但因为熟人太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想吃的也多,所以老刘就五花八门地学,这才有了袁褀所见手写菜单上丰富的菜式。

“我这店改沙县后,这台电话的功能也就变了,经常会用来联系订餐啊,外卖啊。更何况现在大家伙好多都用上手机了,也用不上咱店那台老古董了。现在仔细想想,已经很久没有工友的家属打过电话来了。”

老刘琢磨半天,觉得知道他店里电话的人太多了,但这么多人里似乎也没有哪一个是需要做这种事的,他完全没有一个可以缩小的范围和目标。

按照老刘的说法,北郊就这么大块地,街里街坊的基本都是厂子里干过的熟人,认识他老刘的也都知道他老刘的性子,真有啥事需要帮忙,也就是吼一嗓子的事儿。根本不需要绕个弯丢个瓶子,没什么必要。

听老刘这么说,袁褀也知道从这台电话上,怕是很难找到什么突破口了。但是联想到老刘这家店和维德钢厂的关系,再联想到谢阿福和维德钢厂的关系……

袁祺不得不琢磨,如果是谢阿福写下了那串电话号码……那谢阿福的目的会不会就是为了让他找到老刘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