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难定,成败未分。
刘裕本不想走,但却有不得不走的理由。
如今既然要走,那也必须要处理好关中防务。
关中不比荆州,路途遥远,一旦有变,他到时候远在建康,就是插上翅膀飞过来驰援都来不及。
如此战略要地,刘裕还真不放心交给任何一个外人去经略。
思来想去他决定任命次子刘义真为帅,坐镇长安,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
刘义真时年才十岁,还是个未经世事的娃娃,但在刘裕看来比他更小的刘义隆守彭城守的都不错,刘义真应该也没问题。
更何况,刘裕还打算留下一大批功臣猛将辅佐于他。
第一位辅佐之人便是王镇恶。
王镇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任命其为司马,总管军事防务,等于给汉中套了一层无敌的盔甲。
第二位辅佐之人则是王修。
此人乃太尉谘议参军,常年跟随刘裕左右,深得刘裕信任。任命其为长史,总管关中政务,可以确保文治无虑。
二人一武一文,相得益彰,并且两人祖籍乃是关中之人,尤其是王镇恶还有着前秦丞相王猛的嫡孙的背景,在治理管理起来更是如虎添翼。
在刘裕看来以关中人治理关中人,可以很好的降低关中人民的抵触心理,是关中困局的最优解。
可是打下关中,江东子弟亦是立下汗马功劳,等论功行赏之时,胜利果实全被关中籍的人摘走,他们岂会甘心。
以沈田子为首的南方籍将领十分委屈,多次找到刘裕处表达不满,认为王镇恶和王修都是关中人,不可保信,万一反了,后果不堪设想。
有勇无谋沈田子都能想到这一层面,刘裕岂会想不到。
任命沈田子、毛德祖为中兵参军,沈田子领始平太守,毛德祖领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弘之为雍州治中从事史。目的不就是为了想让这些人与王镇恶和王修为首的关中派相互掣肘,以免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
听到沈田子始终喋喋不休,刘裕干脆把沈田子拉到一旁点了一句“当年蜀地发生叛乱,钟会之所以没能作乱,是因为卫瓘在的缘故。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你们十多人,难道还惧怕王镇恶不成?”
沈田子听后似懂非懂,他若有所思随后拜别而去。
刘裕自认为做通了沈田子的工作,安排妥当一切事宜,这才点备兵马,准备东还。
然而刘裕认为万无一失,关中百姓却不这样认为。
有时候老百姓的直觉是最准确的,关中形势之危,他们最有体会,关中只有刘裕自己坐镇才不会乱。
在得知刘裕即将班师东归的消息后,关中父老百领襦,皆自发的组织起来,前往晋军营门求见。
其中年龄最长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走到刘裕面前,努力的正了正衣冠,用着汉家旧仪向刘裕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