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亲兵想要拦他,却被潘凤用眼神示意阻止,这让麴义颇有些得意,当下趾高气昂地离开了中军大帐。
等到麴义离开之后,就见亲兵潘豹不解地问道:“将军,此僚如此桀骜,为何不直接杀之?”
“此人有才,杀之可惜。”
“可我听闻此僚善战阵,曾是皇甫公爱将,将军与之比试战阵之道,恐……”
“你是怕我输给他?”
面对亲兵的担忧,潘凤微微一笑,然后说道:“诚然,若论统兵御敌,我不如他;所以这番比试,我才将人数圈定在一屯。”
若是人数在一营或者一曲,潘凤还真没太大的把握。可若是人数只有一屯,不是潘凤吹,他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100人干翻,管他麴义的私兵到底有多精锐呢,也不过多费点功夫罢了!
而且,就算潘凤自己不上场,他也有把握赢。
要问为什么,他这些天苦读研究《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可不是毫无收获……
横扫倭寇的鸳鸯阵,经过他的改造,不知道还能留几分神韵,这次潘凤便是有意拿这麴义试试东汉版鸳鸯阵的威力。
……
校场。
得知有热闹可看,还不用训练,冀州军上下都兴冲冲地跑过来围观。
这些天因为潘凤对军官的清洗,使得冀州军焕然一新,那些被提拔上来的有志之士不用多说,为了回报潘凤的知遇之恩,自然是严格执行潘凤的命令,把底下的大头兵往死里操练。
而那些原来的军官,因为害怕被清洗,所以百分之一百二执行潘凤的命令,同样将底下的大头兵往死里操练。
这种情况下,哪怕一日三餐,偶尔还有酒肉犒赏,但大头兵们依旧哭爹喊娘,被操练的有些受不了了。
现在难得放假,还有热闹可看,士卒们可不弹冠相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人要挑战潘将军了?”
“听说是从黎阳来的麴义将军要和潘将军比试。”
“麴义将军?他疯了吗,跟潘将军比武?”
“不是比武,好像是比试战阵。”
将士们围着大校场议论纷纷,然后就看见潘凤和麴义各自领着百十来人,手里拿着木制兵器、身上穿着整齐的盔甲,列队步入校场之中。
“等等!”
麴义点了下人数,突然对着潘凤质问道:“潘无双,说好的各出一屯比试战阵,为何你那边人数多了两成?”
“我这一屯就是一百二十人。”潘凤摆了摆手,一脸理所应当地回道。
汉朝军队承袭秦制,遵循二、五进制,军队编制基本是伍-什-队-屯(官)-曲-部(校)-营-军。具体编制为:
五人为伍(5人),设伍长。
二伍为什(10人),设什长。
五什为队(50人),设队率。
二队为屯(100人),设屯长或都伯。
二屯为曲(200人),设曲长或军侯。
千人一部(1000人),设校尉或军司马。
再往上便是营、军,营的编制从800人到5000人都有,没有固定编制;至于军则在5000人到10000人不等,一般出征时才临时调配若干部(校)或者营组成,并不常设。
但这样的编制并不适合潘凤改造的东汉版鸳鸯阵,所以他在组建的时候,对部队编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取消伍的编制,改为12人的什,设什长1人、副什1人,另有盾兵3人、枪矛兵3人、弓弩兵3人、小旗手1人(算是长枪兵)。
什以上为队38人,辖3什(36人),另设队率1人、副队1人。
队以上为屯120人,辖3队(114人),另设屯长1人、都伯(副屯长)1人、旗牌官3人、屯长亲兵1人。另有执法官、伙头兵、传令兵、斥候、随军医匠、勤务兵等,但一般不参加战斗,所以这回就没有上场。
听着潘凤介绍新式编制,麴义涨红着脸。
他很想说潘凤耍无赖,可潘凤原本也只说了派一屯队伍比试战阵,没说一屯多少人,所以这只能说吃了个哑巴亏。
潘凤见麴义神色不爽,哈哈一笑,很讲公平地退让了一步:“你要是觉得我人多欺负你,我允许你再调两个什(20人)过来。”
“不用了!”
麴义一口回绝了潘凤的提议。
他看了眼自己派出的这一屯士兵(100人),再看看对面潘凤派出的那一屯士兵(120人),对自己的私兵的战斗力很有自信,觉得就算对面多了20个人,要想将其击败也是绰绰有余。
于是他挥了挥手,满脸不善地对潘凤说道:“潘无双,直接开始吧!”
“开始!”
潘凤挥了挥手,随后便见一屯120人,在校场上迅速分散开来,结成一个个12人的鸳鸯阵。
他这改造的东汉版鸳鸯阵,以12人的什为基础单位,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两小阵或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两个小阵兵力一般平均分配,有时候根据局势倾斜兵力分配,两小阵呈掎角之势,相互配合作战。
而当变成三小阵时则称“小三才阵”,此时什便划分成3个4人战斗小组,各配盾兵、枪矛兵与弓弩兵,防御、近战和远射相互配合。
而当更大规模的战斗时,12人的什便成为基础作战单位,以队或屯为整体组成更大的鸳鸯阵,使防御的盾兵、近战的枪矛兵和远程的弓弩兵相互配合,共同御敌或推进进攻。
这也是潘凤将二五进制的东汉军队编制改成三三进制的新式编制的原因,既是为了方便军官灵活指挥,更是为了配合鸳鸯阵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