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都编织着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隐藏着无数的转折和秘密。
多年后,当我从妈妈口中得知那个关于三百元的来历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笔看似普通的金钱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家庭和情感纠葛。
妈妈出生在彬州市郊的磨心塘村,那里有着她童年的足迹和青春的梦想。
然而,命运的轮回让她在未成年时就失去了双亲,留下了孤独的她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当她决定踏上求学之路,去往彬州师专深造时,她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读大学,户口是要从磨心塘迁出,迁入彬州师专的,因此她必须放弃村里的田地和住房。
户口的迁移意味着她将与这片土地彻底告别,而她所居住的房子,按照村里的规定,也将不再属于她。
当时外婆刚刚去世,而这其中因为某些特殊情况,村里没有强行收回她的房子,而要她转卖给村里其他人。
在那个年代,房产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对于妈妈来说,那座房子承载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村里对妈妈的几间房子的估价约为五百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然而,妈妈最终选择了以三百元的低价将房子转让给了她的堂哥。
这并不是因为她不懂得珍惜财产,而是因为她心中有着更深的考量。
她要求堂哥只能自己居住,不能将其转卖牟利,这背后是对家族情谊的维护,也是对她童年记忆的一种保护。
那三百元,对于妈妈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房产交易的结果,更是她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告别和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她用这笔钱在待产时交给了公婆,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照顾和支持。
虽然后来的情况并未如她所愿,但那笔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
妈妈说起房子卖掉的事情,并没有太多伤心,可能更多的还是不舍,房子卖掉以后,她离开磨心塘村,来到彬州师专读书,一读就是两年。
在那个纯真而又充满挑战的年代,十七岁的妈妈王玲令背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彬州师专的大门。
那时的教育政策给予了妈妈极大的帮助,免去了学费的负担,提供了食宿,甚至还额外发放了每月五元的生活费。
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其他收入的少女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恩赐。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不会因为这份恩赐而减少。
妈妈深知自己无依无靠,她紧紧握着手中的五元钱,每一分每一厘都计算得清清楚楚,生怕一不小心就让生活陷入困境。
她的生活简朴至极,虽然学校包吃住,但总要买点学习生活用品吧,这两年别说买新衣物,她的一针一线都围绕着那五元钱转。
我记得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当年师专学校供应的伙食,一桌八个人,每人一块二两的糙米饭,菜基本上就是水煮菜,夏天多半是冬瓜、南瓜,冬天基本都是萝卜,如果能吃一次水煮黄豆,那都是改善伙食了。
“水煮黄豆?那应该还好吃吧?”我当时正好剥着刚煮好的毛豆在吃。
“你这臭崽,你以为那黄豆是你这种当零食吃的呀!”妈妈笑笑摸摸我的头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