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沙丘政变(1 / 2)回到西汉当导游首页

一个人出现了,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这人就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也是刘邦要感谢的第二个人。

前面我已经说过,刘邦要感谢的第一个人是秦王赢政,没有赢政统一六国,刘邦就当不上亭长,娶不上媳妇,过不上安稳的小康生活,还是沛县大街上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氓无赖。

如果没有秦二世把天下搞乱,刘邦再有本事,也掀不起大的波浪,他心里憋足的那股恶气就没有渠道发泄,只有带入尘土里。

由于秦始皇怕死又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给秦帝国的政治制度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他没有及早册立太子,最后他的小儿子胡亥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为秦二世。

这个本不应该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却出现了,也注定了秦朝的气数。

有人要问,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胡亥又不是长子,为何轮到他成了秦二世?这里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下秦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秦人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陕西中部地区,同时包括甘肃东南和宁夏的部分地区。

就地形来看,秦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因此也被称为关中四塞之国。

就周边国家来看,东部接壤魏、韩、大荔等国家,南部与巴蜀、楚国为邻,西部则有空同、乌氏等戎国,北部是义渠等戎国。

秦国远离中原,土地未开垦,人口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粗犷、野蛮、骠悍,被称为蛮夷或西夷,为东边的诸侯国瞧不起,平时举行诸侯会盟大会,或者搞个文体活动等都不邀约秦国参与,认为很掉价。

不参与就不参与吧,各自玩自己的,但问题没那么简单,所谓人弱受人歁,东边的强国时不时派兵来恃强凌弱,搞得秦国疲惫不堪,经常向周天子告状,请求主持公道,可周天子势力衰微,说话又不算数,每次得到的答复就是“知道了,你们回去吧,我们会给你们协调的”这类空头支票,弄得秦国危机四伏。

而秦国西边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这些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和狩猎为生,又不在周天子的管辖范围内,做起事来更不讲游戏规则,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秦国君王的忧患意识,再不奋发图强,早晚要成为强国的碗中餐。于是秦国君王降低姿态,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东方老大哥学习。

可一个人的到来,一场对话的发生,导致秦国学习方向发生重大转变。

这个人叫由余,原是中原人,因母亲是戎国人,跟随母亲避难来到西戎,加之由余本身能力出众,才思敏捷,熟悉中原文化,深得戎王信任,让其担任了大夫一职,派他出使秦国。

当时秦王穆公听说由余很有才能,就请教了一个问题,中原国家有诗书礼乐法度,文明程度又高,即使这样,还是乱成一锅粥,你们戎夷没有什么文化,要治理好岂不是更加困难?

由余回答说,恰是中原华夏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那么难以治理。因为中原国家富强后统治者必然骄奢淫逸,制定众多的法律制度来要求和监督民众,使民众感到疲惫,就怨恨他的君主,这样就导致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这些都是由于礼乐法度引起的。

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君主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主,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治理国家方法。

秦穆公如梦初醒,决定抛弃东方的文明,转头向西方戎国学习,秦文化就和西戎文化紧密融合起来,其中有一项就是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大老婆生的大儿子就是将来的法定国君,而是“择勇猛者而立之”《春秋公羊传》,也就是从儿子中选择那个最勇猛、最能打仗的人来担当重任。比如赢政和他老爹异人都不是嫡长子。

这种制度就保障了秦国君王个个都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也给秦人的身体里注入了更多的粗犷与野蛮,造就了秦人狼一样的性格。打起仗来,秦军纪律严明、步调一致、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只要统帅一声令下,大军就如猛兽般扑向敌人,这样的虎狼之师哪有对手。

按照秦朝的皇位继承制度,胡亥上位当皇帝也很正常,因为他也是秦始皇的儿子。

但据相关资料分析,秦始皇死了,虽然没立太子,而最有希望顶替他位置的是大儿子扶书,他是秦始皇生前最看好的人选。

可扶书因他老爹在“坑儒”事件中活埋了四百多儒生,多说了一句,天下平定不久,远方百姓尚未真心归顺,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你用严厉的刑罚惩治他们,我担心天下动乱。希望你明察此事。

这让秦始皇非常生气,原因是实行残酷的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立家治国之本,是历代君王奉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秦王朝不断强大、最终吞并六国、建立强大帝国的致胜法宝,作为国策,任何人都不能动摇。

在秦始皇看来,扶书天性善良,心不够黑,手段不够残忍,怕扶书上台后改变秦朝实行的政治线路,摈弃秦国传统战略遗产,也怕他上台后震慑不了群臣。就派他到北方的上郡给蒙恬当监军,在基层多多历练。

秦始皇的意图很明显,那里蒙恬正率领三十万大军同匈奴作战,要让扶书看看,在事关生命、国家利益面前,是选择善良重要,还是选择生存重要?

戏剧性就在于秦始皇自信不会早死,耽搁了册立太子的时间,偏偏他又没有死在咸阳皇宫,而是死于他第五次巡游的途中,这就给了机会主义者可趁之机。

秦始皇所以要第五次巡游,也是因为他怕死。这年秋天,有秦国使者从关东来,准备到咸阳汇报工作,在路上有人夜间拿着一块壁玉拦住使者,请使者把壁玉送给秦始皇,并趁机说:

“今年祖龙死去。”

使者想问什么原因,这个人忽然不见,留下壁玉走开了。使者到咸阳后向秦始皇献上壁玉,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秦始皇让官吏查看这块壁玉,竟然是二十八年他出行渡江时沉入水中的那块璧玉。他沉默了好长时间,似乎有感悟说:

“祖龙是人们的首领。今年祖龙死,难道说的是我吗?”

于是使人占卜吉凶,卦象是巡游迁徙就会吉利。于是,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巡游,希望能逢凶化吉。

陪同秦始皇第五次东巡的主要人员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车府令兼皇帝印章保管员赵高等大批官员。

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本不在东巡名单里,但这家伙天生好玩,要求跟着去,秦始皇答应了他。

到了一个叫平原津的地方,秦始皇就病了,并且病情日益加重,秦始皇终于意识到自己也会死,就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送给公子扶苏,大意是,把兵权交给蒙恬,到咸阳会齐,然后再举行葬礼。

意思明显,我快死了,快回来接我的位置。

诏书还没送出,秦始皇就在沙丘病死后。

李斯认为皇上在外面去世,朝廷又没有事先册立太子,惟恐秦始皇的儿子以及天下人叛乱,就隐瞒消息,不发布丧事,就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盛有冰块的车中。

由于秦始皇生病后,认为得罪了沿途大山大河的神仙,就派蒙毅折返回去赔礼道歉,希望神仙们能原谅自己礼数不周,放自己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