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从一份简历说起(2 / 2)回到西汉当导游首页

正是这种大变局、大动荡的时代,成了读书人最向往的黄金时代,也是社会最开放、思想最活跃、人格最自由的时代,就连空气里也充满自由的味道,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自由大井喷,也就是被后世人们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

这期间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催生大批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大政治家、大思想、大外交家、大军事家,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史诗。

这也为最基层的草根民众打开了向上爬、通过读书实现逆袭人生的另一个窗口。

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掌握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本质上的规律,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和判断这个世界,懂得如何去管理国家和发展社会经济,懂得如何去拿捏人性的优缺点,更好地耍权谋手段,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卖给有需要的人,找份工作混口饭吃,仅此而已。

因而,那时最受欢迎的不是主张“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虽然儒家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那套口头禅到处高调宣传,但它的那套思想体系只适合和平年代,在战争时期就成了垃圾。

同样,倡导“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道家也适应不了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需要,也遭到诸侯国的抛弃。

只有那些敢于触碰贵族阶层垄断利益、实行变法图强的法家,精于权谋手段的纵横家,擅长带兵上阵杀敌的兵家,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阴谋家,甚至是厚黑学之类的学派,才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是因为战争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这些人学成后就到各诸侯国推销自己,说某某大王,我有安邦定国之才,你重用我,保证你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不断强大起来,或者说你不用我的计谋,那你的国家就危险了,甚至有亡国的可能。如不成功,又到下一个诸侯国又进行忽悠。

当然,能得到诸侯王重用的都是顶尖学霸,无数的学渣是没有这个机会与能耐的,他们只有退而求其次,给朝中大臣、将军、王公贵族当门客。

当时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有养士(门客)的传统,门客越多,说明你这个人势力越大,威望越高,愈加受到人们的尊敬,比如秦国丞相吕不韦门客有三千人。

但门客的需求人数也有限的,而那时读书又不包分配工作,能不能找到工作,全靠你要服务对象的眼光和价值判断,因而绝大多数读书人就象大海中的浮萍,随波逐流,也许一辈子也看不到人生的方向。

甚至有些人读成了书呆子,就象鲁迅笔下孔乙己那样,生活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把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脱下,融入到现实中来。

所以,走这条路的人风险是非常大的,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还要承受一眼望不到边的人生。

刘太公虽是个平民百姓,却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仍然把振兴家族的重任押宝在读书人身上,可见他对刘邦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痛。没过多久,刘邦用实际行动打了他老爹的脸。

一天,私塾先生遇见刘太公,问道,你家刘邦是不是生病了?好几天了没来上课。

刘太公惊愕住了,刘邦这小子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准时出门,下午放学后又按时回家,怎么回事呢?

一经拷问,早上是背起书包出门了,但没到学校,而是逃学了,约上几个同学玩耍去了,估计放学时间到了,又背起书包回家了。

气得刘太公拿起小竹片,拉着刘邦的小手,朝他屁股就是狠狠的就是几下,边打边骂,你不是要赚更多的钱,置更多的田产,修更高大的楼房,让我享尽天下荣华富贵吗?你不读书,学不到本事,你拿什么给我富贵?

痛得捂着屁股双脚跳的刘邦边哭边委曲地大声质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给你?

刘太公又是气得不行,指着刘邦鼻子骂道,老子打的就是你,你骗老子是傻瓜,你不读书,啥本事都没得,那来富贵,难道你要去抢来给我?说完举起竹片又要来几下。

刘邦见势不妙,挣脱他老爹的大手一溜烟跑了,并赌气回怼道,我就是要抢来给你,你爱要不要?

一边是强烈地要求好好读书,一边是强烈地叛离反感,经过几次责骂教育,敷衍一阵子后又旧病重发,后来竟发展到晴天怕太阳晒,不去上课,雨天怕雨淋,也不去上课。

其结果是刘太公也懒得管了,彻底地放弃了期待,刘邦终于放飞自我,彻底地不读书了。

不过,刘太公也不用担忧刘家出不了读书人,他还有一个小儿子,这是他同二老婆生的,名叫刘交,这人可真了不得,通过勤奋苦读,成了当时的名家大师,作有多本专著,很有知名度,也算成全了他望子成才的一片苦心。

现在来看,要是刘邦按照刘太公规划的线路走,为振兴刘氏家族而努力读书,那就完了,估计就没有今天我们熟知的大汉开国皇帝刘邦。

为什么这样说?

刘邦出身平民家庭,要当皇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带头造反,没有第二条路可选择。

要是刘邦成了文化人,估计应了那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因为,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他们很注重逻辑推理,强调风险管控,脑子里有太多的造反或不造反的理由,各种理由交织,相互冲突,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又那样想,反复的权衡利弊,犹豫不决,反正有杀头风险的事要慎重。

但要是跟在造反人后面当个军师、做个幕僚,出点主意,这又是他们善长的。

再说,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找工作容易,生活不到万不得已,大多用不着做些掉脑袋,甚至诛三族的事。

纵观历史,敢起来带头造反的老百姓大抵有这样的特质,文化程度不高,有较高的个人威信,做事果断又不讲规矩,胆子大又不服从命运的安排,怎么想就怎么来。这种人只要有机会,最容易铤而走险。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更让刘太公烦恼的是,刘邦不读书就算了,还到处惹事生非,经常约人打群架,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他,搞得今天东边的张大爷带着娃娃上门讨要医药费,明天西边江老太上门为被打儿子讨要公道,一天烦事不断,脑袋都搞大了。

望着这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刘太公希望他快快长大,然后托亲戚朋友给他找个勤快持家能干活的姑娘当老婆,再给他分点家产,象他大哥二哥那样,自立门户独立生活去吧,也算是做到了父母亲的责任。

至于今后的路,父母不能陪你一辈子,成龙你就上天,成蛇你就钻草,好自为之吧,只要不给自己惹来麻烦就行。

应该说,这段时期应该是他人生中过得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有个爱他的母亲。到了吃饭时间了,就有他母亲逢人便问,看见我家刘邦没有?远处还传来母亲的呼唤,刘邦,妈妈等你回家吃饭了。

同时,还有一群玩得来的朋友陪着他,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春天来了,就在草坪上自由欢快地做各种游戏;夏天到了,就在小河沟里扑通扑通地捉鱼摸虾;秋天到了,就乘着夜色到邻居家的果树上偷果木子吃;冬天来了,就在大雪飘飞里扳着手指计算过年时间,就像一棵小树苗,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刘邦晚年回到故乡时,挥毫提笔写下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一个远乡的游子功成名就时,对家乡深切思念的表达!可见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