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六月初九,皇极殿内金碧辉煌,龙柱雕梁,气势恢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琉璃窗,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百官们身着朝服,陆续进入殿内,在各自的位置上肃立,等待着崇祯帝驾临。
这是崇祯从遵化城回到北京后的第一次早朝。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和忧虑。
随着一阵清脆的钟声,崇祯帝缓步走入大殿,身着黄色龙袍,头戴冕旒,威严而不失沉稳。他在龙椅上端坐,环视着下方的群臣。
侍立在崇祯旁的太监王承恩高声宣布:“早朝开始,诸位大人,如若有本奏,速速启奏!”
百官们面面相觑,似乎在等待着谁先站出来。
这时,都察院御史李邦华从人群中走出,躬身说道:“陛下,臣有一本奏折,请恕臣冒昧!”
崇祯凝视着李邦华,沉声问道:“李爱卿,所奏何事?”
只听李邦华铿锵有力地说:“臣要参奏魏忠贤魏公公,在陛下被困遵化城之时,竟然资敌,实乃不忠不义之罪!”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侍立在崇祯身旁的魏忠贤脸色大变,正欲站出辩解,却被崇祯挥手制止。
崇祯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李爱卿,竟有此事?请详细说与朕听。”
李邦华恭声道:“禀陛下,据臣调查,您被困遵化城时,魏忠贤曾私自组织粮车,声称是要驰援遵化。但这些粮车在半路上大部分被后金骑兵劫走,成了敌人的军粮。此举无异于资敌,罪不可恕!”
崇祯听罢,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并未表露于色。
事实上,魏忠贤组织的粮车是分批运往遵化的,虽然大部分粮食被后金骑兵劫掠,但仍有少量粮食到达了遵化。
这点粮食虽然无法真正缓解遵化城内的粮荒,但却给予了被困在城内的崇祯以信心和希望,使他忍住了没有使用天花这个两败俱伤的最后手段。
而朝廷组织的官方粮车,却是在和平协议已经谈妥,后金骑兵撤离之后才姗姗来迟。
对此,崇祯心中虽有愤懑,却并未表现出来。
他故作不解地问道:“李爱卿,依你之见,魏忠贤此举,是存心资敌?”
李邦华回复崇祯说道:“陛下,无论魏忠贤是否有意,但他所做的行为,就是资敌。为了我们大明的安危,陛下,不可不察啊。“
这时,内阁首辅韩爌站了出来,似乎是为魏忠贤辩护:“陛下,臣认为李邦华将此事说得太过了。魏忠贤魏公公只是缺乏行政经验,所以好心办坏事罢了。”
崇祯坐在龙椅上,若有所思地看了看魏忠贤。
正在这时,时任工部员外郎的吴淳夫从群臣中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臣认为首辅大人所说并无道理。”
吴淳夫,曾是阉党“五虎“之一,官至工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等相关事宜。崇祯继位后,为了打压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将其降为了工部员外郎。
此刻,崇祯暗自松了口气。
因为就在刚才,他还在犹豫要不要亲自下场反驳李邦华和韩爌。
他对吴淳夫说道:“吴爱卿,你有什么看法,说与朕听听。”
吴淳夫昂首挺胸,义正辞严地说道:“如果说魏公公只是好心办坏事,那有些人就是以办好事为借口,拖延援助在遵化城中的陛下,让陛下处于危险的境地啊。”
他这番话,直指韩爌等人在崇祯被围困遵化时,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救援,甚至可能存在故意延误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