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1章 朝堂换血(2 / 2)不使意难平首页

赵构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仿佛终于得到了心中所愿:“好,书涯果然明理。至于其他人,我自不强求。”

宁书涯低头行礼,面色依然淡然,风雨不惊。

宁书涯心中清楚,赵构已经登上帝位,之前两人间的友谊,已经变为君臣之分。

虽说之前他与赵构曾共患难,但宁书涯深知,一个人一旦登上皇位,便不再是昔日的友人,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赵构能半推半就地登上帝位,与宁书涯六人的武力威慑脱不了干系,所以他心中难免不会有所芥蒂。

宁书涯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所以为了避免赵构感受到威胁,他早就和伙伴们商量过,推辞赵构封赏的官职。

其他五人没有官职,便无须上朝。

而其他五人不来上朝,赵构感受到的威胁便小了不少。

如果只有宁书涯一个人来上朝,就算他在上朝时想对赵构不利,也独木难支。

这便是宁书涯等人打的算盘。

……

官职分封确定后,赵构开始寻求御敌之策。

赵构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严峻,目光深沉如潭,扫过殿中站立的群臣。

他的眉头紧锁,身披金线刺绣的龙袍,龙爪威武,仿佛随时准备扑击。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众位爱卿,金军现在占领了汴京外城,情势危急。我想问问看,大家对守城和作战的方略有什么想法?”

话音落下,整个大殿内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不少臣子纷纷低头,不敢直视赵构的目光。

每个人的神情都显得凝重,有的眉头紧皱,有的目光闪烁,显然是陷入了沉思。

殿内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连烛火的摇曳都显得缓慢。

片刻之后,御史中丞秦桧缓缓迈步出列,他脸上浮现出一丝不安的神情,眉宇间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

他微微拱手,声音略带迟疑:“陛下,微臣观星象发现天有异象,似有不详之兆。如今金军势大,强敌压境,汴京恐难久守,不如迁都临安,以保社稷。”

这番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们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秦桧身上。

大殿内一时安静得可怕,似乎连呼吸声都变得稀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烛火的光芒在这片寂静中微微颤抖,仿佛也感受到了来自四方的压力。

就在这时,宁书涯从队列中大步迈出,他的眼神如剑般锐利,目光紧盯着秦桧。

他的眉头微皱,神情中带着一股冷冽和不满。

他挺直了身子,目光炯炯,仿佛要将整个大殿的寒气都驱散一般。

宁书涯的声音犹如利刃划破寂静:“臣认为,提议南迁者,应当斩首!”

宁书涯的话音铿锵有力,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头。

群臣闻言,顿时哗然,低声议论不断,殿中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而炽热。

站在一旁的李纲和种师道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

岳飞和韩世忠也微微点头,露出赞同的神情,他们脸上那坚定的神色如铁一般,不容动摇。

宁书涯看到群臣的反应,继续坚定地说道:“京师乃天下根本,乃宗庙社稷所在。”

“一旦动摇,便大事去矣。”

“敌虽强,但若我等齐心合力,固守此地,必可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游走,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屈的气势,仿佛誓要捍卫这片土地,不惜一切代价。

秦桧听罢,神情微变。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中闪过一丝慌乱,但随即他勉强稳住心神,语气仍保持镇定:“陛下,迁都并非懦弱之举,而是保全实力,以待反攻时机。”

宁书涯冷笑一声,目光如刀锋般锋利:“若迁都,何谈反攻?”

“今日能弃汴京,明日便会弃临安,难道后日逃跑到海岛上去不成?”

“一而再,再而三,国将不国。”

“只有死守汴京,才是唯一的出路!”

宁书涯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容质疑的决心,仿佛这一刻,他已将所有的后路封死,只剩下捍卫京师这一条路可行。

李纲这时也拱手上前,声音铿锵有力,仿佛在大殿中掷地有声。

“宁大人所言正是!天下城池皆不如都城坚固,宗庙社稷亦皆在此地。若弃此逃亡,天下人心将散,百姓四处流离,我等又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

他双目如炬,语气坚定,不容有丝毫动摇。

种师道也点头附和,神情沉稳。

“如今金军虽强,但长途跋涉已久,士气已疲,粮草亦不充足。只要我们坚守,待勤王之师汇聚,我大宋必可力挽狂澜。”

他语气中充满信心,仿佛看到了战局转折的那一刻。

韩世忠站在一旁,缓缓点头,声音洪亮:“宁尚书所言甚是,金军虽然势大,但是我们未尝不能与之一战。”

他眼中燃起战意,仿佛已准备好随时出战,与金军决一死战。

岳飞紧随其后,挺身而出,拱手道:“飞愿领军出战!”

他声音坚定,面容沉稳,眼神中透出无比的决心,仿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赵构听到群臣的表态,脸上露出决断之色。

他缓缓站起身,神情坚定:“好!”

“诸位言之有理。”

“朕决定,固守汴京!”

“再有提议议和或者南迁者,按军法处置!”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比的决心和威严,如同寒风中的钟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他顿了顿,转身对身旁的内侍吩咐道:“传我旨意,命令各地官员,火速领兵,进京勤王!”

内侍闻言,立刻低头躬身,声音恭敬:“遵旨!”

随即快步退下,去传达这道旨令。

殿内的臣子们在赵构的决断下,神情逐渐从不安转为坚定,眼神中逐渐透出一种坚毅之色。

许多人在心中暗自点头,仿佛这决定终于让他们心中的迷雾散去。

朝堂上紊乱的人心,也终于逐渐聚拢起来。

殿外,寒风依旧凛冽。

但赵构的决策如同一道火焰,为这座皇城点燃了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