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太学(1 / 2)西游三国志首页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公元190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

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在董卓火烧洛阳期间,发生了一件令全国国民痛心疾首的一件大事。

那就是洛阳太学被彻底摧毁。

洛阳太学创办于公元29年(东汉建武五年),止于公元534年(北魏永熙3年),历时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央大学。

汉灵帝时,经学大师蔡邕等人受命校正五经,并把校正的五经用隶书刻于46块石碑上,立于太学,作为太学的标准教材,这就是著名的嘉平石经。

洛阳太学培养了诸如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班昭,经学大师郑玄、郭泰等。

洛阳太学,其历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面对董卓乱政期间的强取豪夺,无恶不作,洛阳太学士们终于按捺不住。

太学士们群情激昂,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每个人都有捍卫信仰的权力!

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而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在中华大地上可谓是源远流长,太学的传统就是忧国忧民。

大汉朝更是重视太学制度,每个太学讲堂都造的富丽堂皇,长十丈,宽三丈已经成为规制。

到现在更是有2000多间房屋,每年都有近20万工人进行维护和扩建。

在太学里面学习的都是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总数达到3万多人,都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士子。

这些太学士以贾彪、郭泰为首,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他们给几乎每个权势人物在灵魂深处贴上标签。

凡是被太学士们认可的官员,无不欢欣鼓舞,意气风发。

那些被怀疑甚至被否定的官员,则无不惴惴不安,如履薄冰。

这股强大的舆论力量,被称为“清议”,即使是三公九卿也常常遭到这股清议力量的无情打击。

太学,无疑成了另一个政治中心。

至于宦官集团,虽然一贯为非作歹,见了这些太学士也会不自觉的夹起尾巴,远远逃遁。

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名声极好。

太学在全国都有大批的支持者。

太学名声远播,就连匈奴也会派人来此学习,汉朝皇帝甚至会亲自到太学演讲。

首先喊出诛杀董卓口号的,正是这些长期被儒学思想熏陶的太学士们,他们外表彬彬有礼,可是内心却像火山爆发。

弹劾董卓的奏章从洛阳太学里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

这些奏章无一列外都落入董卓的手里。

一开始董卓还不以为意,一些学生而已,手无寸铁,能怎么样?

但是这些太学士的言论越来越激烈,董卓脸皮再厚也熬不住了,被激怒的他决定痛下杀手。

夜黑风高,董卓给部下耳语交代好,很快数千董卓大军就出发。

整个太学分为东太学和西太学,都位于都城洛阳的城南,共有面积近10万平米。

整个太学已经群情激愤,学子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朗朗背诵儒家经典,而是忙着集会演讲,主题无一例外都是诛杀董卓。

几乎每个太学士都以推翻董卓为己任,都在奔走呼号,整个太学里都贴满声讨董卓的口号!

面对热血沸腾的学子们,董卓大军面无表情,像一个个雕塑般骑马立于太学大门口。

太学大门口立着四十六块巨大石碑,上面刻着由蔡邕等人以隶书八分体雕刻的经书。

石经的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这些都是官定的儒家经本。

很快东太学和西太学都被重重包围,一只鸟也飞不出去。

贾彪、郭泰被一群凶悍的士兵拖出来。

一名将领厉声喝道:

“倘若求饶,饶尔等不死,若追随董国相,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这个时候组织突围根本来不及了,董卓大军全副武装,手无寸铁的士子们根本不是对手。

贾彪、郭泰两人看了看太学大门口立着的四十六块石碑,自顾自地念诵起来,丝毫没有把凶神恶煞般的董卓手下放在眼里。

被陆陆续续押来的三万太学士挤满了整个太学大门口和附近,所有太学士都跟随着贾彪、郭泰齐声朗诵石刻上的儒家经典。

风高夜黑的洛阳城城南,太学士们面对董卓手下的闪着寒光的屠刀,没有一个退缩,竟然都沉浸在思想的共鸣中。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念诵儒家经典了,董卓大军静静地等待着大屠杀的命令。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名将领的脸色变了下。

另一个董卓手下赶紧低声说道:“事不宜迟,董相国还在等消息。”

这名将领手一挥,

“杀!”

随着冷酷的命令下达,一排长矛前出,最外面的一层太学士们倒下了,他们临死也还在念诵儒家经典,整个念诵节奏居然没有因此而被打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杀”

随着第一排长矛兵后退,又一排长矛兵前出,又是一层太学士倒下,念诵声依然没有被打乱。

一层又一层太学士倒下,血流成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杀”

又一排长矛兵后退,又一排长矛兵前出,又是一层太学士倒下。

一层又一层太学士倒下,血流成河。

贾彪、郭泰两人眼看着爱徒一批批倒下,心早就碎了!

司徒李合之子李固,这个高官子弟,只要有事都是冲锋在前,这次也没例外,倒在了第一批遇难者中。

名士公沙穆,出身贫寒,却依靠自身的品行学问名扬天下,成为天下士子的楷模,可是他也遇难了,就倒在贾彪、郭泰百米开外。

太学生的领袖郭泰出身更加寒微,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可是在太学里没有人歧视他,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众多学子甚至把他推举为学生领袖。

他也遇难了,周围都是和他紧紧抱在一起的年轻的太学士们。

还有颍川人庾乘、杜安、臧洪、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太尉李固的学生郭亮等等。

这些太学士都是公认的奇才,被包括公卿大臣在内的天下人敬仰。

可是现在他们只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静静地躺在太学大门口的石碑周围。

这些石碑是他们的信仰寄托,

贾彪抚摸着石碑,痛哭失声,他不是在畏惧死亡,他是在心疼这些爱徒。

三万太学士都倒下了。

东西太学都燃起冲天大火,贾彪的眼神中却满是幸福回忆。

这些正在烈火中倒塌的太学建筑,承载了多少希望,多少真知灼见,多少热血人生。

“就你个老顽固了,求不求饶?”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贾彪高声唱起了民谣。

千里草,十日卜正是指董卓之名,何青青,不得生,正是百姓痛恨董卓权势熏天,希望他早死的心声。

不等唱完,一挥手,四面八方的长矛齐齐刺向贾彪。

整个太学都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

太学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思想的核心基础,太学被摧毁,儒家的精神圣地顷刻崩塌。

董卓的暴行再一次震惊了整个国家,到处都是悲愤的声讨,每个地方都有激烈的反抗。

怒火点燃了整个国家!

第二天朝议,董卓得意洋洋地宣布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袁绍当场大怒,站出来揭露董卓的种种禽兽不如的暴行。

众人都跟着指责董卓大逆不道,董卓拔剑怒喝不止。

袁绍也跟着拔剑怒喝,两人眼看就要武力对峙。

吕布站在董卓身后面无表情,手里的方天画戟却被攥的更紧了。

可是董卓并没有给吕布下达动手的命令。

袁绍可是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家族汝南袁氏,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即使是董卓也是受到袁绍的叔叔袁隗的推荐,才当上了并州刺史,连董卓进京也是袁绍给何进出的主意。

只要董卓一下令,吕布只需要抬抬手就可以秒杀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