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一二三”是我们所有人汉字学习的起点(1 / 2)90后的语文课首页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课本上是以拼音的形式来写上面这28个字。经过第一阶段的拼音学习,还是小学生的我们要逐渐掌握通过拼音去认字进而阅读的技能。现在想想,刚入学的我们不管学习拼音、认字还是数字、加减法,真的是最基础、最有用的技能。后来我们学习的函数、微积分、议论文写作等,除了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等能力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用不上。基础不牢、地洞山摇。很多90后已经为人父母,在如此卷的社会氛围下,少报点所谓的提升班、状元班,陪着孩子把基础打牢才是最重要的。

这28个字简单、又琅琅上口。大家读一句话,应该就很自然的能够顺出来接下来的2句。不过,最后一句大家可能想不到,但现在给你提示,你应该又能回忆起来。那时候的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香山是指哪里。如果老师博学多识,应该会给我们靠谱香山的地理位置呀、特点呀之类的。但我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知道香山其实不是气味很香的山了。

90后的我们应该很清楚(00后、10后进来学历史),我们小时候获取知识的渠道其实很有限,除了书本外,就是报纸、广播、电视。书本就是课文,没有课外书(那时还不知道啥是课外书)、很少见到报纸,收音机见的少,电视倒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很有限。我当时生活在农村,很多村里的村民已经能够买得起电视了,但基本都是黑白电视,电视能超过13寸,那说明家里经济环境很不错。城里的孩子通过闭路线能够看到很多电视节目,而村里的孩子只能通过天线才能接收到少量电视节目。每家每户的卧室窗户外,都立着一根很长的竹竿、或者木根,竹竿往往用铁丝或布条固定在一根树干上。竹竿的顶部固定了由几根细铝管组成的“天线”,一根很长的电线一头连着天线的某个接口,另一段连着电视上的接口。打开电视,一般都会有很多雪花,然后发出“呲”的声音。然后一个人在外面转动竹竿,用天线找信号;另一个人在电视前看有没有画面。这种简易的天线往往只能搜索到几个地方台,有时候能搜到中央台综合频道。屋里的人会大声告诉屋外的人往左转或向右转,转快还是转慢。当画面足够清晰后,喜悦的喊一声“停停停”“好了好了”,然后2个人就可以开心的看电视节目了。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就很惨,需要自己不断跑进跑出,去调整信号。但为了看电视,当时并不觉得麻烦,跑起来也特别有劲。

其实以这种方式看电视节目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并没有交闭路电视费。那时候大家都是以这种方式观看电视节目,所以也没人会下乡找大家收费,也不好收费。后来开始出现一些更先进的天线,有一面圆盘来接收信息,我们俗称“锅”。大家如果不好去想象它长什么样,那就去搜索射电望远镜的照片。它的样子就是缩小版的射电望远镜。一开始这种“锅”还蛮大的,一般都放在房顶。我姑姑家装了一个,可以搜索到很多电视节目。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个频道会一直放动画片,好像叫“卡酷动画”和“金鹰动画”,不用每天等到5点半才能看到地方台转播中央台的“动画城”和“大风车”的动画了。当然,王者还是闭路电视。我第一次看闭路电视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跟爸爸一起进县城他同事家,那时候电视上正在播放“流星花园”,小屁孩谁会喜欢看这种偶像剧呀,去找动画看。有一个频道是点播频道,会有人点播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没人点播时,画面就只有点播页面的广告和一个电话号码。我会守着这个台,一会画面上就会显示如何找到一部动画片,然后播放。到后来我转学到县城读六年级时,才知道“华娱卫视”“星空卫视”每天会放很热门的日本动漫。虽然那时候想看动画片要比现在难一些,但大家应该跟我一样,仍会感觉很幸福。

“一片一片又一片”这28个字,其实是为了引出“一二三”等比较简单的数字汉字。别看很简单,小时候的我们能够把横线写直就已经很不错了。第一次写字,大家的手拿起铅笔还有点不听使唤。各种歪歪斜斜的“一二三”应该都写过、也见过。由此,大家真正开始认汉字、写汉字了。

有关一二三,我想起读到的一个古代笑话。又一个员外为自己的傻儿子请了一个先生教他认字、写字。第一天,先生教他写“一”;第二天,先生教他写“二”;第三天,先生教他写“三”。傻儿子觉得写字太简单了,跟员外说不用先生教了,他都学会了。员外很高兴,就辞退的教书先生。有一天,员外要请一个姓“万”的朋友吃饭,让他的傻儿子帮忙写请帖。过了一天了,员外也没见傻儿子写好。他到书房见到傻儿子正在边擦汗边写字,嘴里还说:“怎么会有人姓万呀,我要划横线要划到什么时候呀”。

当我看到这“一片一片又一片”时,我马上就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郑板桥、一个是跟和珅、纪晓岚相爱相杀的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