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灵牌山上(1 / 2)捡妹崽首页

郪江河畔的灵牌山,上面有座已经垮没了的老寨子遗址,当地人把它叫‘目珠寨’。时间久了,村民们就叫“母猪寨”。或许是因为原来的寨子里供着灵牌位吧,灵牌山因此得名。

又一个夏天暑假里,周简稍大一些,她和伍艳春又发现了一件让她们高兴的事。屋后面的灵牌山上,有一家人承包了一片蜜桔果园,伍艳春家在半山腰离得近,密桔快要成熟的时候,就会约几个同伴去霍霍几个。对于勤快的女孩子,就会大的带小的,背着小一点的竹篾背篼到山上去收割一种草。当地人叫蓑草,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或是不会编篾货的老年人会将蓑草搓成绳子卖给那些猪肉摊子。当地人叫这种绳子‘挽子’。卖猪肉的会花钱来收这种绳子来拴切割成条块状的猪肉。当时好像是几分钱一根来着,总之,一次集少成多,拿去也能卖个几块钱。也有猪肉摊会用棕树叶撕成细条来拴猪肉,但当地因为气候原因,棕树并不多。人们生活好了,赶场(赶集)的时候都买斤把猪肉回去打牙祭(改善伙食的说法),蓑草搓成的‘挽子’就有很好的销路。

大人们为了鼓励孩子们勤快地去山上找割蓑草,往往卖了‘挽子’就给小孩子买个馍馍什么的奖励一下,孩子们也很高兴。

而周简呢,她却有个更大的目标,因为想到每学期开学,董明春都会带她到亲妈那里去要学费钱,心里也想着自己能不能挣点学费。刚开始董明春认为周简要带妹妹周桐,还要放牛羊,不让周简上山。但周简十一岁后,妹妹周桐上小学了。董明春也就同意了。

一同上山的除了伍艳春,还有就是比周简大一岁的两个女孩子。而周云他们男孩子则少有去的,即便是去,也不是去割蓑草。而是去山上找一种生长在地面的叫‘地瓜’的藤类植物果实。那种果实还分公的和母的,公的里面籽很细很软,吃起来很香很甜,也就是可以吃的。母的里面籽又粗又硬,听就误食会中毒,也就是不能吃的。从外观上基本上能区分。这些都是这山村世代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经验。

周简和俞波以及两个大一岁的女孩子到半山腰伍艳春的家汇合后,五人就开始向灵牌山山顶的“母猪寨”出发。

从伍艳春家平行向东走半里路,有一个山垭口,顺着山垭口往山顶爬坡,即便是不在路上停留,大人也要大半个小时。小孩子们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山顶。而山脉的中间也有条小路直通山顶,但那条路坡度太陡,没多少人愿意走。除非是赶时间,或是路周边有地的村民会走。灵牌山上的草山长着队上组织栽种的柏树和茅草。是按每家人的人口多少,大小面积分给村民了的,人们买习惯性的叫包产山。村民修建房子或是自己做家俱就会到归属于自己草山上去砍柏树。树丫树叶和冬天的茅草,村民们会弄回家当柴烧煮饭。前文说那些跑去河南、安徽的妇人偷偷回娘家,和本地妇人摆农门阵说的羡慕老家人有草山的原因。

至于跑去河南、安徽的妇人为什么是偷偷跑回来看爸妈呢?那是因为偷跑的妇人几乎都没有和夫家办离婚证,如果被夫家晓得她回来了,那是想方设法都要把偷跑的妇人弄回去打一顿再关起来。有的妇人忍不住也会偷偷地跑到夫家附近或是学校门口,偷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好不好,或是给点孩子几块钱,买点吃的。小孩不让亲妈走,但肯定是拉不住的。当时四川农村的确是穷山恶水,道是没听说过跑了的妇人,会因为羡慕老家的草山而回来跟原来的丈夫继续过日子的。这些都是闲话,在这里也就不多说。

不知道是那时候的天气没有现在热,又或是小孩子根本不像现在一样怕热。所以,哪怕是大热天的,也有大大小小的孩子在热天坝里玩耍。至于山上,树荫随处可见,大人们也不担心孩子们热坏了。而那时候,好像中暑这个词语还不流行,或是说中暑的没有现在的多。总之,只能说工业化,现代化让地球一年比一年热吧!

大一岁的同伴带着周简她们缓慢的往山上走,也只有跟着大一岁的女孩子只才能找到有地瓜和生长蓑草的地方。因为,大一岁的女孩子以前也是这样中跟着更大一岁的人学习过来的经验。一年一年,大的读初中了,或是说和大人干一样重农活了,也就不会去山上找地瓜和蓑草,这样的机会就留给了比自己小的孩子。这个山村里,夏天的地瓜和蓑草就是这样一年年的传下来的。

俞波没背背篼,他只想找野地瓜吃。所以已经跑到没影了。这时,周简眼前一亮,看到前面土边一排蓑草立即跑了过去。

“小伍姐,快来看,我发现这里有这么多蓑草。”

周简立即向伍艳春呼喊,随后对跑过来的大一岁女孩说道:

“燕姐,这是我发现的,就是我和周简的。”

“别去碰”

那燕姐还没说完,周简立即用左手抓住了一把蓑草,准备用右手的镰刀收割起来。可是蓑草上像长了刺一样,一股疼痛感立即传来。

“哇,好痛......”

“捡妹崽,你看,喊你别去碰,我话还没话完呢。就像哪个要跟你抢一样,那个不是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