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初教—6首飞成功(1 / 2)大国机业首页

1960年8月8号,我国自主研发出的初教—6首飞成功后,洪都机械厂厂长徐涛把这个大快人心的成果交给了上级部门,相信马上会传来好结果。也顺利的完成了组织上给的任务,这段时间研究室的同志以及整个洪都厂的生产部门都辛苦了,决定给予全厂放3天假。

方源经过这几个月的工作磨练,已经从菜鸟阶段慢慢适应了这个机械研发工作。早在1个月前,方源已从一名16及技术员(见习工程师)转正变为13及技术员,工资从27.5元变为55元。这个跨度不可为不大,这是姜文主任和秦兴科长对方源的工作肯定。

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的工资制度中,技术系列按技术等级分为18级,技术员属于10至13级。根据相关资料,10级技术员的月工资为86.5元,13级技术员的月工资为55元,18级技术员为21.5元。

1960年种花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物价相对稳定。1960年代的工人日工资在1元左右,农民每个劳动力日折大概五角到一元之间,一元五角相当于当时一天多到两天的收入,所以1960年代的一元钱相当于现在的二百元的购买力。

方源这几个月的工资一直存着。现有22张大团结,还有几张1元,5元的纸币,数量不等。当然还有各种粮票和口粮证,期中还有2张布票。方源想把大部分钱和各种票拿给家里去。父母为了培养自己这个大学生已经在村里欠下不少饥荒。一想到这个,方源有点想家,心血来潮后,方源趁着放假的这3天回老家一趟。方源的家乡离洪都机械厂大概有80公里左右,坐车大约需要花3个小时。一大早,大约6点钟,方源就坐上了去往老家富城的班车。看着马上两旁的稻田,满眼皆是浓郁的绿意。水稻植株挺拔而密集,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时,稻叶沙沙作响,似在轻声诉说着自然的奥秘。每一株水稻都饱含着生机与活力,它们努力地向上生长,孕育着未来丰收的希望。仔细观察,稻穗已经开始微微低垂,那是即将成熟的前奏。颗颗饱满的稻粒,蕴含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与付出。在阳光的照耀下,稻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是生命的光辉在跳动。

远处,田埂纵横交错,将一片片稻田划分得整齐有序。田埂上还留着农民们劳作时走过的脚印,那是他们与这片土地亲密接触的见证。而在稻田的周边,一些小沟渠流淌着清澈的水,为稻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

8月的天空格外湛蓝,洁白的云朵悠然地漂浮着,与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相互映衬。富城的稻田宛如大自然的杰作,庄重而又充满魅力。它们不仅是农民们生活的依靠,更是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大约到上午11点钟,班车已经驶入了富城站。方源的家离富城县还有2,3公里,这段路,方源只能走着回去。一边走着一边看到越来越熟悉的土地。这个时代的人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一般都是步行的,但也有好处,这时代的人都偏瘦。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方源就回到了心灵的那片港湾——老家。这是每个思乡的游子的心声。方源心情激动,前面的农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朴素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村庄里,错落有致的土坯房安静地伫立着,屋顶的茅草在风中微微摇曳。狭窄而蜿蜒的乡间小道,连接着家家户户,仿佛是村庄的脉络。

农田中,一片片稻田绿意盎然,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那是农民们辛勤耕耘的成果。

村庄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这时的村民们相互帮助、相互依靠,邻里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妇女们在自家院子里忙碌着,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男人们则或在田地劳作,或聚在一起讨论着农事。

中午时分,袅袅的炊烟从各家各户升起,整个村庄弥漫着烟火的味道。

方源走到青山村口,与遇到的人们打着招呼回到了自己的小家。到家之后,看着一个熟悉的背影,她正在给全家人做饭。

“妈,你大儿子回来了。”

“啊,源子,我的儿你回来了,我看看你瘦没瘦,在外面吃了不少苦吧。”妈妈说着说着眼泪慢慢流了下来。

“没有,没有,妈你怎么哭了,我好着呢,你看。”方源在地上转了一圈。

“嘿,你个臭小子,还敢编排你老妈,妈妈刚才那是激动。你还笑……”

“当家的,你大儿子回来了。”方源的妈苏桂芬开始喊方源的爸爸方怀远出来。

方源的爸爸方怀远,13岁的弟弟方正,11岁的妹妹方怡听到方源回来了,马上从屋子里出来了。

“回来了,源子。”

“哥,你回来了,真好,呵呵。呀,我看到了好多吃的,有2包红糖,一包白糖,还有干的柿饼(晒干的柿子)糖果,麻花,嘿嘿,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