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何平与爷爷(1 / 2)不厚首页

小的时候,他和爷爷奶奶长大,爷爷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是最早离开家乡,到这个盆地建设工厂的一代。

历史和文学是爷爷最大的爱好。他喜欢诗词,空闲的时候爱看杂志,杂志上的好词好句,零零散散的知识点抄了几个本子。这些知识点,除了文学,当然还有一些养生保健知识。

但那些厚厚的笔记却在爷爷丧事期间丢失了。人来人往,不知是谁拿走,或是收拾遗物时,当作废品扔掉了。这也成了何平的一个心病。

何平家里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纸。上面是何平的爷爷在何平小的时候,来家里看何平,随手抄的几句话。

这是何平仅有的一张爷爷相对完整的笔记。

何平的姐姐是“何家的第一个大学生“,那年夏天病床上的爷爷,特意叮嘱何平的爸爸,”把录取通知书拿来看看“。

他没能等到何平考大学的这一天。

爷爷有一柜子的书,大都是上个世纪买来的,每一本都包着牛皮纸,爷爷喜欢在第一页,用钢笔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买来的日期。

爷爷去世后,何平和奶奶整理这些书籍,奶奶在每一本的树皮上都写上了书的名字。家里人和何平说,“你爷爷什么都没给你留下,只有这一柜子的书。“

小时候,爷爷经常给何平讲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讲诗词歌赋。爷爷家的门前有几棵粗壮的大杨树,何平和爷爷经常搬着躺椅,在树下一坐就是一下午。

和平在小学时,学校组织诗词大赛,发了厚厚一本打印的材料,里面大都是给出前半句或后半句,需要填出另半句。

何平家没有电脑,那时也没有智能手机。是爷爷一句一句帮何平填好,何平再照着背。

何平的小学班主任,语文课郝老师是何平爷爷家的邻居,老师可以说是从小看着何平长大的。

郝老师是很有个性的老师,也是一位强硬的老师。

一次课上说到了挑食的话题,郝老师说:“我儿子小时候就不吃韭菜,我就中午晚上都只炒韭菜,连吃了一个星期,不吃,不吃你就饿着吧,立马给他改回来了。”

何平的数学老师每天都会布置很多作业,那时课代表会把每天的作业写在黑板上,郝老师每次见了这“长篇大作”,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达强烈的不满。

这些话当然也通过一些有同学,传递给了数学老师。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数学老师还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郝老师因此和数学老师彻底翻脸。

毫不夸张地说,在何平心里,一直把郝老师当作恩人。

何平小的时候,说话发不出g和k的音,会把他们说成d和t。

何平说裤子的时候会说成兔子,叫姑姑的时候会嘟嘟,说哭了会说成吐了。上学以后何平很少说话,他害怕自己被同笑话。

直到何平三年级的那年除夕,一家人在看春晚,妈妈在厨房忙活,家人们看小品哈哈大笑,妈妈随口问了句“谁的节目?”

“郭冬临。”

全家人差异地看着何平,“平平,谁?“

“郭冬临。“

“哎?我能说清楚了,gggggggkkkkkkkkk。”何平试着说了一连串的g和k的音。

“裤子,裤子,裤子!我能说清了!”

但何平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却没有因此改变。

一天郝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何平站起来,朗读课文。

“老师,我。”

“怕什么,来试试。”

“BJ的春节,按照——BJ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初旬就开始了。”

“你别那么紧张,来我念一句,你念一句,其他同学一齐跟着何平念。”

“BJ,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你看很棒啊,大家给何平鼓个掌。”

从那天起,老师经常叫何平起来读课文。何平也慢慢发现,他似乎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他很快也爱上了朗读。

何平每天写完作业,都会在家把第二天要讲的课文,反复地读。

起初他读的越来越越通顺,后来他学会了加入一些重音,再后来他学会了每篇课文后的学习要求,常常写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