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牙睁大着双眼,望着茅草和烂泥糊成的黑屋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的身体被一床旧棉被覆盖,那棉被已经变成了深黄色,原本的颜色早已看不出来。棉被散发着淡淡的霉味,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
他的三弟张力正躺在他身边,酣睡的模样让豁牙不禁感到羡慕。三弟的打呼声轻重不一,却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动。
不远处的黄泥墙裂开了细长的口子,从这些裂纹中,隐隐约约传来张母和张父的说话声音。
豁牙,本名张明,这个名字对于他父母来说,确实是个文雅而响亮的名字,不是他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为了给儿子起一个好名字,豁牙的父亲特意拿了一袋小米,去找村里的老秀才——老张叔,请求他为自己的孩子起个名字。因为村里面孩子大部分都是他起的。
老张叔是个见多识广的读书人,对《四书五经》了如指掌,平日里总是乐于助人,深受村民们的尊敬。
张明,这个名字在村里很少有人叫起,大家都习惯叫他“豁牙”。这个别称的由来,其实是因为张明小时候换牙较慢,门牙有缝隙,让旁人印象深刻,于是便得了这样一个绰号。尽管名字与本人并不相符,但张明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背后承载着父母的期待。
张明是村里公认的聪明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解决问题,他总能够想出比别人更快更好的方法。可是,就像其他村里的孩子一样,除了在家里,他很少听到有人叫他的真名,都是以“豁牙”称呼。即便是这样的称呼,也未曾减弱他积极向上的心志。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明逐渐明白,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他的行动和努力。他不愿意一辈子只是个被称作“豁牙”的农家孩子,他想要走出村庄,想去看看张叔口中外面的世界。
张明的想法,如同一颗种子,悄然生根于他的心中。他不敢与人分享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想法似乎太过遥远,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在村里,与他同龄的孩子们都还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追逐着鸡犬,嬉戏打闹,而张明的心中却已经开始酝酿着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
张明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希望张明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接过家里的担子,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但张明的心中有着更远大的梦想,他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当夜幕降临,张明便会躺在床上,望着屋顶上那根横梁,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走出这个小村庄,去到那遥远的城市,甚至是更远的地方。他想要成为一名学者,一名探险家,或者是一名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张明一家七口人,生活的确不宽裕。家中有一个兄长,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小妹,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今年刚十岁的他,已经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境的清苦。一年到头,餐桌上很难见到荤腥的饭菜,大多数时候都是粗茶淡饭,全家人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着。
尽管生活艰难,但张明的家人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扶持。兄长帮助父亲耕作,姐姐和母亲则负责家务和照顾弟弟和妹妹。张明虽然年幼,也尽力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喂鸡、拾柴等。
第二天中午时分,当张明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背着半人高的木柴堆,怀里还揣着满满一布袋野桃子,从山里往家里赶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家中已来了一位会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客人。
这位客人是县城里有名的商人,名叫张李大福。他因为生意的缘故,经常穿梭于各地,见识广博。这次,他路过这个小村庄,偶然间向村里的孩子们打听是否有人见到过一种罕见的草药,据说这种草药在深山中才能找到,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恰好,张明在山中采野桃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种草药,并小心翼翼地采了一些回来,准备给村里的老人试试,看是否能缓解他们的病痛。当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停着一辆华丽的马车,心中不禁有些惊讶。
张明的母亲见到他回来,急忙拉着他进屋,告诉他有位贵人来访。韩立走进屋内,看到一位穿着华丽、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桌旁品茶。母亲介绍道:“这是县城里的李大福先生,他听说你采到了那种罕见的草药,特地来看看。”
李大福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打量着张明。他微笑着问:“小家伙,听说你在山里找到了一种很珍贵的草药,是真的吗?”
张明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从怀里掏出那一小包草药,递给了李大福。李大福接过草药,仔细端详了一番,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果然是真品!小家伙,你知道这草药的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