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半年刚开始提起去库存的时候,
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
都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之前高周转时期,进入的购买力、基础发展以及城市经济都没达到预期的三四线城市。
无论是企业报告里提及的,还是政政策的导向上,
似乎都把三四线城市的住宅保交付、去库存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去进行突破。
现实也是这样,
企业在想尽办法的从三四线的泥沼中通过收缩战线和去库存,回归高能级城市。
三四线城市的政府和平台,也积极的通过税费补贴和人才回流的引进和人才房的打造,去努力去化库存。
两个月以后,
去库存的压力传导至许多二线省会城市。
虽然过去的政策落地和市场复苏,许多省会城市的楼市有了明显的上行趋势,
但是对于住宅之外的商业、公寓、办公类产品和此类型的项目,
当住宅的势头起来以后,对比之下,
这些产品的去库存压力,不减反增。
02
楼市上行周期、房价上行周期,
公寓类产品因为低总价的优势,还能有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是下行市场,住宅都在降价跑量的背景下,
公寓类产品,反而成了众多企业和项目的滞重库存。
不仅价格血亏,而且销量惨淡。
但是这些公寓类产品的地理位置。城市配套、环境条件,往往都在城市资源的相对高点。
但是伴随着整体市场的下行,非必需品的商办产品销量雪崩,
公寓类产品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于是两个省会城市,对公寓类产品、商办类产品,出手了专项的政策,进行更加明确的此类库存的定向去化。
这两个省会,一个是长沙,一个是昆明。
长沙和昆明,都针对公寓类、商办类产品,出台了明确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做减法,一反面做加法,针对性的去化公寓类库存。
先说减法:
长沙的政策,是暂停商办类产品的审批,昆明的政策更进一步,在暂停审批的基础上,增加了暂停该类型土地供应的要求。
先在供应端踩刹车,在供应上做减法,避免新的公寓类库存产生。
再说加法:
首先,把公寓类产品变成住宅类产品,加入到更有机会去化的住宅产品销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