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章 将军巡边(1 / 2)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首页

松花江上的大桥还在紧急施工,大桥整体已经合拢,这座大桥本身就很恢弘,离河面十八米高,横跨大河两岸,由一根根钢铁构件组成。

哈大铁路修建了三年半,这座桥就修了三年,整条铁路都是被一条条大桥阻断,每一座桥都是铁路的咽喉。否则在平原上铺轨,怎么可能用四年时间。

大铁桥拦路,火车结束了使命,在附近的中转站等候。刘勇强带着蒋淑坐船渡河,继续北上。

这次蒋淑坐车,刘勇强骑马,过了南松花江,又去了北松花江,在尔滨乘船顺流而下,5月中旬抵达界河。

“总算赶上了!”

看着黑龙江上飘来密密麻麻的浮冰,真是盛况。本地人见怪不怪,蒋淑却是震撼很久。她以前连冰都没见过,是一个正宗的南方小土豆。

“此地叫拉哈苏苏是赫哲人的地方,这三江两岸原本都住着赫哲人,俄国人来了杀了很多人。”

刘勇强在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的一处木制军寨中观看着大河,跟蒋淑讲述着历史。

“俄国人为什么要杀人?”

“还能为什么,抢地方,抢粮食,抢女人呗!”

俄国屠杀赫哲人从康熙时哥萨克探险过来时就开始了,还好当时双方武器差距不大,康熙组织兵力将俄国人赶了回去,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不过康熙的智慧也就如此罢了,那时候如果移民屯边,不至于现在这么被动。

“咦,他们可坏了,没东西吃,吃人。”

旁边赫哲族族长的话吓到了蒋淑,吃人这种事她听过,没见过。而一个族群吃另一个族群,这种事听都没听过。

“老族长,别说这个了,今年还太平吧。”

“回将军话,太平的很呐。罗刹人乖着呢,不敢犯边!”

赫哲人的军寨沿河几十里,从松花江入口处一直绵延到乌苏里江入口,三江口一带高度军事化。赫哲人全族编入团练,发了武器装备,现在是一个军事化的边民。可惜人口太少,康熙时候他们全族有两千多户,一万多人,如今只剩下五千人,人口下降了一半。满清八旗入关之后,对东北的管理极为放任,只是每年来征收貂皮而已。这种征收还有回赐,确实有贸易性质。但代表的是边地部族的臣服。

刘勇强不用他们臣服,将他们看做盟友。

“有什么困难没有?人都迁到了这里,吃的够吗?”

只要吃的够,对于眼下的赫哲人就够了,他们的需求非常低。渔猎经济注定了如此,一万出头的赫哲人,都能分布到库页岛去,就是因为渔猎经济的效率太低。必须沿河迁徙,追逐鱼群。

“够吃,吃的多多的。有军粮的。”

老族长对此很满意,汉人在松花江的开发,对周边民族最大的好处是物资大大丰富,大量粮食顺流而下,非常便宜。赫哲全族入团练,如今都能领军饷。

刘勇强将俄国占领地的赫哲人,包括库页岛的全都撤回了这里,老族长是很高兴,他兵马多了,但游猎区域其实变小了。这也是为什么从康熙到咸丰,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赫哲人人口自然下降一半的原因,是俄国人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俄国人在黑龙江的活动,让他们不能自由的在河里捕鱼,沿着河边迁徙。

三江口一带,除了赫哲族的团练营寨外,还设了两座要塞,一座在松花江口,一座在乌苏里江口,两座要塞牢牢遏制俄国人在黑龙江的活动,让他们的舰队不敢过于放肆。

松口大营外,有码头,有商铺,一问竟然是晋商。

“老西儿,帮我请过来。”

这里一共三个商铺,来自山西的商人在这里经营粮食、木材和毛皮。交易对象主要不是赫哲人,而是对面的俄国人。

他们有点惊惶。

刘勇强安抚道:“怕什么,正当买卖,也没人不让跟俄国人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