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爱和平的大臣们(1 / 2)魂穿赵桓——睁眼汴梁被围首页

从参战的御前班直口中了解了北城墙上的战事后,赵桓焦躁的心情终于平复了不少,能守住就好!

他当晚终于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御前议政会中,李纲通报了战事。

听说城能守住,诸位大臣也都松了口气。

让赵桓有些意外的是,这个时候张邦昌和吴敏突然提出……趁机议和。

更让赵桓意外的是,这个提议竟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反对者除了李纲和徐处仁之外,竟然只有寥寥数人!

意外之余,他并没有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仔细听取双方的意见,他实在有些好奇,这些北宋大臣为何对议和如此痴迷?明明能守,为什么这么急着议和?

听了一会,他渐渐明白了……

竟都是澶渊之盟闹的!

澶渊之盟,也是北方来的强国打过黄河,逼近开封,也是城下之盟。

签订之后,用每年岁币二十万两白银,绢二十万匹的价钱,换来了个百年和平。

澶渊之盟,无论是以宋朝当时的眼光,还是以千年后现代的眼光来看,都是一件很划得来的事情。

而今天,金国攻宋的态势和百年前的辽国何其类似。

如果能再来一次澶渊之盟,在坐的主和派们,岂不都成了千古流芳的寇准?

这其实也不能怪宋朝的官员,实在是之前的成功经验太香了,大宋朝廷上下都走不出来了……

宋朝从开国开始,就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朝的重文轻武和明朝还不一样。

明朝重文轻武是文官们用两百年间一点点的排挤武人,一代代的教育君主,一点点的争取来的,是潜规则,开国那会儿,可没有重文轻武之说。

但宋朝不一样,宋朝的重文轻武是明规则,而且是宋太祖定下的国策,再加上宋太祖为了避免武人像五代十国时候那样频繁作乱,矫枉过正,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造成宋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朝的军事能力从一开始就比较弱。

辽朝建立于907年,到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六十年时光,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律,国力军力已经走了下坡路,可朝日初生的宋朝却依然打不过。

太祖太宗两代帝王之后,本就衰弱的宋朝军事进一步衰落,等到宋朝建立七十多年后,国土只有今天宁夏甘肃两个穷省的西夏王国,就能让偌大一个大宋王朝疲于应付,精疲力竭。

所以,大宋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那种天朝上国的骄傲,对于花钱买平安这种事情,相当的理所应当,心安理得。

至于看不出金人和辽国人的区别……赵桓觉得吧,身处其中,看不出才正常,毕竟人都是经验动物,依靠往日经验行事,是大多数人的本能。

这样一看,满朝官员大多数支持议和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同时也就凸显出李纲等始终主战的官员的可贵。

看清了这个大势之后,赵桓竟然改了自己坚决支持主战的初心,他决定隐藏自己的意图。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按照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主战,还是议和,其实都无关紧要,真正要紧的是让金人赶快撤离,以及金人撤离后的将近一年时间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