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叔就像一部故事大全,他脑子里流出的历史故事,真的可以编一本长篇小说了。小梦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的翱翔。王叔叔的历史故事绵长而悠远,娓娓道来。
不要说书画界,就算是世人,也无人不知王羲之,无人不晓《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人(今SD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ZJ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叔叔抑扬顿挫的说:“今天要讲的,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起源于一次风雅的社会名流的party。”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兰亭组织了一次文化雅集。谢安、孙绰等40多位社会名流到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好不快活。哦,对了,大书法家王献之是一首都没憋出来,因为人家还不满十岁啊。后来,他们决定将当天创作的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这就有了《兰亭序》。没想到,原作竟然是草稿。当时王羲之是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据说,第二天他准备抄写成正稿时,反复抄写,都觉得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都不如草稿。他又是惊奇又是苦恼,一是为自己的书法所惊喜,二是草稿太多涂改,不好拿去见人啊。最后他还是挑选一份正式抄写的拿去作序。但他也把草稿保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留给了儿子王献之。我们今天所见的,就是这份草稿版。所以你仔细看,会发现《兰亭序》有多处涂改。
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级铁粉。不惜花重金,四处搜求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唯独没有《兰亭序》。御史萧翼也在帮皇帝寻找。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辨才和尚。辨才是王羲之第七世孙智勇和尚的得意弟子,很可能藏有《兰亭序》。你是萧翼放长线钓大鱼。假扮成书生接近辨才,找他切磋书法。一来二去,言谈甚欢,变成了知己。一天晚上,终于引得辨才取出《兰亭序》。他当场拿出唐太宗征召《兰亭序》的诏书,人证物证俱在,皇帝之命,不能不从。
王羲之距今1700年了,一副真迹都没有留下来。现在所见的王羲之墨迹全是后人临摹的。而《兰亭序》唐宋时期的古摹本也只有十几件而已。所以就这件事上,得感谢唐太宗山寨。他诏命当时的书法家临摹《兰亭序》。其中就包括虞世南、欧阳询、冯承素等人。然后他就拿这些山寨的《兰亭序》赏赐给大臣们。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也是摹本。据说是用双勾描摹,就是像画工笔国画那样描摹。既然真迹失踪,但万幸还有摹本,才能让后世感受到《兰亭序》的风采。
《兰亭序》一开篇,是很美好愉悦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一天,忽然觉得生命这么美好。在丧乱年代长大的王羲之,很少这样心情舒畅。但《兰亭序》后半段是比较悲哀的。他说,古人在兰亭聚会雅集,留给今天一纸沧桑。而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也很快乐。可是以后的人,也可能感慨今天我在这里的存留。大概也觉得我们很悲哀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对生命的无常感,全在这悲喜交集的感慨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