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起因(1 / 1)村庄2024首页

第一章想写一篇文章。一篇关于村庄的文章。更像是一份关于村庄的日记。起初大概是应为某一天,不知怎的突然警觉原本以为会一直在的那个村庄。好像渐渐的在消逝。对就是一点一点,悄无声息的,就不见了踪迹。没有人察觉。也没有造成任何的波动。风不知道,雨也不知道。风还循着自己的规律春天就快东风,冬天就刮北风。雨也一样凭心情随意的在下着。也许那山间的小泉发现了,不管多热的夏日,再没有村里的孩童在溪水里嬉戏了。冬日临近年关的雪大概也发现了,当它再次降临在村庄的时候,没有人再望着它感叹:“这样的雪,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啊”!也没有孩童会顽皮的把炮竹埋进雪堆里,让那落下的雪花随着烟花被带往它来时的地方。是啊。我要告诉你的,就是那些小小的村庄,在无人知晓的时候,竟然失踪了……如果你也来自这样的村庄。你有多久不曾回去了?你还能想起它的模样吗?村里最高最粗的树是哪一棵?村东那片山上是不是也有成片成片的杏花,茂密的松柏?那些杏花今年开了吗?后山是不是也有成片成片的苹果树?那苹果树现在还结苹果吗?小时候被谁家的公鸡啄过,那户人家现在还养不养鸡了。被谁家的牛疯狂的追顶的,被谁家的狗咬过,打疫苗了吗?这些事还有印象吗?偶尔和父母通话的时候。父母有没有告诉你谁家的孩子结婚了,哪家又和人打架生气了。谁家搬走了,谁家的老人不在了。儿时的小伙伴们,都有谁还依旧留在村庄里。他们又是怎样过日子的?在过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离开村庄去远方的人们,有没有回去过?在远方过得好吗?如果你会想念,会牵挂。如果你不曾来过,觉得好奇。那么你可以试着继续看下去。我的文笔可能不太好,不能做到把村庄的样子尽善尽美的展现。但是我可以试着记录。告诉你们我知道的,我看到的,我生活的村庄是什么样。就当这是一个故事,我是讲故事的人,你是听故事的人。我慢慢讲,你慢慢听。偶尔走神也没关系,觉得无聊的话随便翻翻就去干自己的事吧。如果你现下正好无事可做,又穷极无聊,那么备上一杯清茶,或者窝进沙发里。陪我一起。看一看现在的村庄。

我的烦恼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村子。有多小呢?村子里的人好像都认识,父辈们好像熟悉每一个人。谁家住在上铺,谁家住在下铺,是属于几队的,多大年纪,妇女们从哪嫁过来的?L连谁家里有狗,进门要小心。这些细枝末节的事,也都知道。不过,他们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迎面走来的青年是谁家的,如果不仔细盘问是不能知道的。但是有没有结婚却又知道,因为要随礼的。

现在人对东北农村的了解,好像都是从一些影视剧里面吧,但是我的家乡和那剧里面还是很不同的。我们这里呢,人们种地,但是又不全都在种地,其实主要的营生是蔬菜大棚。从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的建起了好多好多大棚。现在几乎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两个。有些人家甚至有3个大棚。这些大棚解决了我们的生计问题。我们真的过上了还不错的日子。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了,买衣服也不用等到过年了,日常有需求就可以去买,偶尔逛逛街什么的,添置一些没用的东西。尤其是快递,实在是太方便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买到。比如我们家大棚专门割韭菜用的刀,就是从网上买的,我弟媳妇儿会从网上买各种各样的吃的东西。米线,麻辣烫,人参果,还有杨桃。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容易的买到。插一句题外话,真的要感谢共产党,如果在旧社会,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就是给地主干活的雇农,很有可能因为吃不饱饭,孩子都被卖给地主家当丫头了。就像小时候看的白毛女那样。还好生在新社会。

现在村子里和我爸妈小时候是真的很不一样了。和我小时候的样子也不一样了。现在地里都是一排一排的蔬菜大棚。冬天以前是农闲,但现在不是了,冬天人们会更忙,因为蔬菜大棚都是在冬季扣的呀。反季节蔬菜,才能更值钱。房子也不一样了。每一家都是宽敞的、高大的平顶房。外墙还都会镶上瓷砖,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一般都是白色的瓷砖,彩色的房子还没有见过。院子呢,也都是干干净净的,一般都是用砖来铺院子,有一些人家会是水泥,但是比较少见。园子里常常还会用墙围起一个小圆子种菜什么的。就像电视剧里最常见的那样,黄瓜呀,豆角呀,这些在夏天通常都是北方人家的主食。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夏天房前屋后种这些菜。所以农村,真的是吃菜很方便,冬天有蔬菜大棚里的菜,夏天呢,房前屋后的园子里菜多的吃不完。像疫情那两年,就算是封城了,农村照样该吃吃,该喝喝,这也算是一个优点吧。每家每户都会建仓房,准确点是偏房,我理解偏房呢,就是土话,盖在旁边的房子。就是没有正房那么大的一间房子。一般会有两三间屋。在东面的居多。有一些人家还会留下一个车库。车库大部分停的都是农用车,现在生活是真的好过了,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有农机的。这样的七七八八加起来,好像每个人家都得有两亩地左右那么大。农村还真是地方大啊。我们家就是这样的,坐北朝南,一间大大的院子。一进门的左边,也就是西边是一个小园子,现在因为还没有到季节,所以只有一些小葱才刚刚长起来。颜色倒是好看,是青嫩的绿色。墙边是院外生长的枣树枝丫真的是太茂密了,墙外墙里都有它。再往里走一些,有李子树靠近阳台那边有一棵杏树,这个杏树是很特别的,因为它不止这一种性,它嫁接了是两种型,一种偏大一点儿。但是是苦的杏核儿一种呢,小一点儿杏核儿确实甜的。这样嫁接的方式还是挺常见的,几乎每家都有。右边呢,就是东边是一个偏房,正对大门的自然就是我们住的正房。很大,很亮堂,有5间房。外面都贴了瓷砖儿,房顶平平的,高高的。这要是在以前,大概只有地主家能住这样的房子。右边就是一间厢房,他也就是偏方。有3间,其中中间的那一间被用来当做车库了,里面常放着的就是我们家的三轮车。两边呢,都是小屋,这样的叫法其实就是放一些杂乱的东西,或者咱是用不上的农具。最右边有一个菜窖,是很早很早以前,我爷爷奶奶还在,还是三间平房的时候挖的一个菜窖。冬天的时候,像萝卜呀,土豆呀,或者是白菜都可以放在菜窖里,能保存很长的时间。在东北好像每家每户都有的。对了,忘了介绍了。东北农村的大门也和以前很不一样,不是木栅栏,现在都是那种铁的,很大的,黑黑的大门,两边呢,用瓷砖砌的那种。叫左子,其实我也不太知道他的叫法,反正大门是可以推进去的,都是推拉式的大门。进门正前方就是我们住的正房,也就是主屋。我们家的房子是比较大的,因为以前是四合院儿,好像是我爷爷的爸爸建的院子,那时候有很多兄弟住在一起,是四合院儿,四面都有房子的。虽然矮一点,还有土和石头砌成的墙。但是院子是真的够大。小时候大人告诉过我,我们其实不是这个村子的原住民,是从山东那边过来的,就是很有名的那次闯关东,东北很多人好像都是那时候从关内迁徙来的。我爷爷的爷爷带着他的孩子过来。最终在这个村子落脚。经过几代的繁衍,现在成了村里的大家族了。进门走大约20步。或者十几步吧,就走到了台阶,因为现在的房子地基都比较高,所以都有阳台,台阶大概八九级,上了台阶之后就是一个阳台,阳台都是用砖砌的,外面抹上一层水泥,左边阳台下面正好连接了小菜园,右边是往后院去的台阶,下了台阶之后转个弯儿就是房子的后院儿,后院儿基本上不太种菜,我妈会种点儿玉米,基本还是树比较多,我们家后院有好几颗梨树,还有枣树和一棵柏树,这棵柏树的作用可是很大的。每年除夕的晚上,我们那里都有一个习俗,要烧一节柏树枝儿。什么意思呢?是柏树的噼啪声像鞭炮,或者是祈求百事顺利。反正每年的除夕都要在天地的神位面前,也就是阳台上要拢一个火盆,烧木柴。等到下的时候要“发纸”,也就是放鞭炮煮饺子,给神位上供烧纸。这个时候就会少那些柏树枝。如果没有的话,就去村里面的小学那里去找,但是这两年因为树长的不是特别繁盛,而且很高了,我们基本上也会去学校那里弄。小学现在已经荒废了。现在村里面很少有小学的,所有的孩子都到镇上统一去上学,所以我们小时候上的学校,现在已经没有孩子在上学了,只有成排成排的柏树,还有好几排房子立在那。没了孩子好像教室也就只是房子了。所以现在没什么人去学校,好像只有过年那一天去弄柏树枝儿了。不过去年听妈妈说,学校里有人住了,一个男人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那里。那个男人有些不光彩的事,他之前是招赘到我们村的上门女婿,后来跟村里的一个妇女跑了,也就是私奔了。但是后来他生病了,那个女的好像扔掉他走了,他领着他们的孩子回到村里。原来的家庭肯定不可能接纳他,他就领着那个孩子住到学校里。他身体也不好了,看不出来是什么病,但是走路不利索。所以他现在的衣食住行,包括他的孩子都是政府在管,学校算是政府给他安的家吧。我家有一块地,离学校比较近,秋收的时候回家劈苞米,看见他在路上走,一跛一跛的,整个脏兮兮的,很旧的衣服,胡子很长,头发也很长,见到人不说话,我父母跟他打招呼,他也只是嗯嗯的,然后站一会儿就走了。看他的背影确实是可怜的。但是好像也没什么好可怜的。除了柏树,我们家后院的梨树是最多的,梨树结的梨子多的时候可以摘好几麻袋呢。现在是吃不完的。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冬天也可以买到水果,尤其我和弟弟一家现在在县城住,县城里超市很方便的,小区楼下就有大超市,什么水果都有,倒也不用每年都指着家里产的水果过冬了。弟弟一家在县城里住。弟弟初中毕业之后,经人介绍在劳动局签了合同,在油田上班。应该算是合同工吧,不算有编制的正式工人,就是有保险,但是没有公积金。我们家族里有很多人都在油田上班。因为我舅舅之前是油田的老工人,所以家里的孩子也都觉得在油田上班还是不错的,累一点儿,不能常回家,但是收入还可以,比务农是要强的。县城离家车程40分钟。车是很方便的。是国道,所以车很多。来来回回的班车具体数量没有数过,但是一天总也不间断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私家车,你招一招手,如果他想拉人的就会停下来。价钱的话,会比公共的班车贵上几块钱,但是会把你送到目的地,班车基本上只在路边的车站停。

现在村里的年轻很少。有一部分年轻人通过上学,毕业之后就都留在了外地。努力在外地买房,在外地扎根生活,就在城市里安家。有一些就直接留回村里,像我们的父辈一样继续种地,扣蔬菜大棚。偶尔出去打打短工。还有一部分出去打工,但是并不打算留在外面。外面的生活成本是很大的,买房啊,生活啊,需要的钱可能不是打工能够支撑的,所以在外面打几年工,回村相亲,然后结婚,继续在外面打工,或者是到县城里找个营生,常住在县里。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婚恋基本上还是依靠相亲,但是大多数相亲是在微信上谈恋爱的。我就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相亲,亲戚朋友介绍的在外面工作的人。介绍是人总是说以后就在城里也行,回来也行,看你们俩最后处成什么样,都可以商量。这都可以商量。就是没有定数的敷衍。有一些人适应这样的恋爱模式,处着处着回家见个面,然后两家商定好结婚,一起出去打工,或者是在家里县城买了房子,在外面继续工作,虽然不一定能回来住,但是好像老家有了房子,也就有了归处。但是也有很多不适应微信恋爱的人,比如像我每一次微信恋爱,结果都失败了。见不到人就觉得是陌生的人,陌生的人怎么推心置腹呢?既然无法推心置腹,根本没有办法相处,何谈恋爱呀?而且就我的经验感觉,在外面工作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也不太会喜欢上还在老家的人。毕竟身处不同的环境,思想上是有时差的。小镇的或者是村里的年轻人,既觉得和大城市是紧密连接着的,又觉得分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从手机网络和这个世界或者说和外面的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连接,觉得自己不曾掉队,是身在其中的一员,但其实现实生活又和外面的世界是阻隔的。外面的世界似乎变成了看得见但摸不到的东西。你觉得和它紧密的联系着,你不曾断绝这样的联系。你可以随时随地的紧跟外面的节奏,你可以看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可以去评论,可以去交谈,明明就是身在其中的。但是离开网络回归现实吃喝拉撒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就只是外面的世界了。

不过即使是在县城可以见到面的相亲对象也很难相处,每一次相亲,好的对象呢,人家看不上自己,自己觉得不好的对象呢,又看不上,慢慢的就成了大龄单身青年了。如我这样的人平时虽然生活在县城里,农忙时,有空的时候,都会回家去,回村里去的。总觉得自己还是生长在家乡土地里的一颗玉米苗。但根好像没有好好的深深的扎进土壤里。有的气生根想扎进城里的马路下面。但马路太硬扎不下去。我现下的烦恼只要走进婚姻就可以解决吗?还是那颗不安定的心和无处安放的根,那才是根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