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好学(1 / 2)成道者的故事首页

不知觉间,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齐无憾、季明、魏庆羽三人结伴向辛级院的食堂快步走去,齐无憾虽然才十五岁,但是长得高大壮实,足有七尺高,只是快步走着就领先了其余两人,季明和魏庆羽相对瘦弱,只能连走带跑地跟着。

初云学宫布局坐北朝南,各级学院及分布在中轴线两侧,中轴线末端是明心湖,湖边是办公区以及老师学生宿舍供留校师生居住。各院分设食堂供学生用餐,一般位于各级学院的西方。辛卯班离辛级院食堂是最近的,三人只是片刻,就已经到了食堂,比他们快的倒也有几人,但那几个饿死鬼不说也罢,都已经吃上了。

作为帝国第一学府,初云学宫的餐食自不会差,三人取好餐食,就找了个角落坐下。一坐下,虽然已经见惯不惯了,但季明还是忍不住吐槽了齐无憾那一大份饭菜,比魏庆羽和自己的加起来还多。吃饭闲聊,说笑打闹才是主旋律,策论课上魏庆羽那堪称模板的回答又沦为了季明和齐无憾玩笑的话题,魏庆羽也只能把“文绉绉”“酸牙”“先生的小媳妇”之类的话当成夸赞了,呃,还微微翘起了嘴角,搁那得意起来了。

午饭休息了半个时辰后,未正时分,道学课开始了。辛卯班的道学先生姓李名山,看起来约莫四十岁中年模样,头戴玄色道巾,身着靛蓝道袍,脚踏黑布白底布鞋,留着山羊胡,身形瘦削,乍一看普通,久视却有一股出尘意,据说是一位境达胎息的高人。

“各位可知修道书籍的分类?”刚开课,李先生就抛出一个问题,不见停顿,就继续讲了下去,“修道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真经不现,典藏难求’,这里就提到了两类,分别是真经与典藏。经,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凡织,经静而纬动;经者,常道之言也。真经是大道之言,是天下道书的总纲,每一本经书都是不朽仙宗的镇宗之宝,如《阴阳真经》。典藏,顾名思义,每一份都是传世之作,是仙道大能的毕生感悟,可遇而不可求,著名的有《忘情剑典》。真经典藏之言多晦涩难明,非道境高深者不能领悟,而有大能者垂怜世人,故作‘注’、‘笺’、‘疏’、‘证’等修道典籍解释真经典藏,并由门人弟子广传世间,如我们现在学的《长青注》就是其中一类;后又有修者觉得典籍繁杂,便截取部分编写成册,称之为‘诀’、‘术’、‘法’等,如变形术。”

“今天讲这些,是希望你们引以为戒,学习应当寻根问底、追根溯源。须知天下道书,莫不出自于真经,我辈修者当溯源而上,由浅入深,以求真经真意,感悟大道本真;不要舍本逐末,埋头于功诀、法术等末流,终远大道。”

看着课堂上对课本外的知识听得津津有味的学生,李先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那个自己,但如今是误道已久,悔之晚矣,微微一叹,便又继续讲解起了《长青注》中的内容。

季明听着李先生的话若有所思,似懂非懂间已到了下课时间,望着李先生离开的背影,竟感觉有一丝落寞。不过很快就被打断了。“季明,走了,你不上辅修课了啊。”教室门口,齐无憾和魏庆羽在那等着季明。季明摇了摇头,把那略微有点低沉的情绪甩开,起身与二人一同往外走去。终究还是少年,澄澈的心湖又怎能放得下岁月的淤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