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导演编剧主演都是我自己(1 / 2)华娱2002从成为茜茜同学开始首页

张思明打算成立一个工作室,名字都想好了,就叫BJ张思明影视文化工作室,由他本人作为法定经营者及投资人100%持股,其目的不仅可以规范自己的业务,还可以合理节税。

工作室的存在,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灵活处理演艺事务的方式,以工作室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开发票、承接项目等无疑都比个人要便利得多,未来如果有旗下艺人,让艺人自己可以更灵活地去参加商演和自己争取来的演艺活动,这样一来与公司的分成会更加灵活。

如果以个人名义拍戏、接广告,那么赚来的钱就属于劳务报酬所得,按照个税40%来算,将近一半的钱就要上交给国家,搁谁身上谁都不愿意。

而这时候工作室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以工作室的名义对外承接广告、拍片等业务,这样个人“劳务报酬所得”就转变成了个独的“经营所得”。

举个例子,某明星10天6000万片酬,如果以个人名义签订合作,按照个人所得税中劳务报酬类别来计算,6000万的片酬属于极高收入,实行40%税率的加成征收,再减去速算扣除数,算下来大约要缴纳2399万元的税收。

同样一笔收入,以工作室的名义签订合作,将片酬打给工作室账户,再由工作室进行分配,按照个人所得税中的个独的经营所得超额累进税率(最高35%),明星需要缴纳的税款只有大约2098万元,仅通过这一步操作,就可以节省300万元的税费。

而张思明之所以选择成立工作室而不是公司,除了注册资金方面没有门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起来会更加简单,不需要建账,而且税种简单,自己上手迅速方便。

从老戏骨到小鲜肉,从大导演到综艺咖,但凡有点名气的,都盘算着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背后没有家自己的公司,都不好意思出去说自己是明星。

这几天时间,王尽松也没闲着,帮张思明物色好了演员之外的所有人选,都是各系的翘楚,而且价格低廉,无形中为张思明节省了不少额外开支。

“思明,其实如果找导演的话,我思来想去,觉得最合适的还是宁昊,你可能不知道,是一个比你早几年入学的师哥。”

“01年的时候他凭借《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可是摄影系的人才,如果有他帮助,相信定会事半功倍。”

“只可惜他已经回老家了。”

王尽松一脸的遗憾,他个人当然是希望强强联手,所以也没把话说死,又道:“这样吧,我再帮你打个电话,你们两个聊一下,如果你能说动他,那自然是最好;说不动也没关系,我再帮你物色一个人,当你的副导演。”

张思明也没有拒绝,他知道现阶段宁昊最缺的便是投资,自己可以以此作为筹码来进行谈判,如果宁昊依旧坚持己见,那只能说明两人无缘,不必强求。

“王老师,我是真的没时间,不是我不想帮忙,而是《香火》投入了我太多心血,我不想放弃,所以只能在这里对那位未曾谋面的小师弟说声抱歉了。”

其实宁昊对张思明有所耳闻,毕竟是北电的老生,信息共享之下,再加上报纸又有刊登,圈子内的人,不说完全记住张思明,但是提到他,多少都会带点印象。

“唉,你来说吧。”

王尽松叹了一口气,将手柄递给了张思明。

“宁昊师哥,我是张思明,我知道你正在准备筹拍《香火》,我正好手里有些余钱,如果……”

“不用了小师弟,你的心意我领了。我听王老师说你一个人拉来了三千万的投资,说实话,我打心眼里是对你又羡慕又佩服,但我不能用那个钱,宁可到时候片子粗糙点。”

张思明早猜到宁昊会如此作答了,只是觉得有些不甘心,所以多嘴问了一句,结局不出他所料。

宁浩的作者性与第六代导演强调影像本体性和写实主义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别,他有叛逆反思,也有体察市场需求的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