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松花江水(1 / 2)我的口是心非首页

我是黑龙江人,土生土长的那种。但对于江的理解,却是从高中时才开始的。

县城的名字带了一个“滨”字,自然,是因为他临水而建的缘故。县城东侧的一中,离江水只有不足千米的距离,所以常常有学子跑去江边晨读。一是那里安静,适合学习;二是奔跑而去的这一路,也算是锻炼身体了。

第一眼见到江水时,因为发洪水,水面宽的不像话。站在堤坝上远远望去,江水翻涌之间,甚至有些晕眩感。老师说,这不过是松花江的一个支流。心里不禁感叹,松花江得多长多宽?!

但实际还是因为自己年少,第一次看见江水没有概念,到了冬季江面结冰后才发现,这江实际并没有多宽,步行也就十几分钟,便可以走到江对岸。

但人第一印象很重要,以致多年后坐火车路过真正的松花江时,竟然觉得还不如他的支流宽阔。即便心里明知正确答案,但视觉记忆感受,总是不断欺骗自己。

因为夏天汛期,江水水位涨得太高,所以后来学校下了通知,为了安全,禁止学生再去江边了。一直过了十月,农忙假期结束,这才没在强硬禁止,但也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尤其男生,别以为自己会个狗刨儿、扎几个猛子,就跑江里瞎显摆,告诉你们,淹死最多的,都是会水的!

班主任说得很严厉,但还是不放心,所以时不时的还跑去江边巡逻一番。现在想来,我们的班主任还是很负责的一个老师。只是若干年后,他已经完全不记得我这个学生了。

用同学的话讲,老师只记得学习最好的几个。这倒也怨不着老师,毕竟他的学生太多了,自然要记住的,是他印象深刻的那几个凤毛麟角了。不过我相信那时他是真心对待我们每一个人的,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毕竟我只有这么一个班主任。

过了十月的黑龙江,早上天气凉的很,但也仅限于凉,还不至于冷。早上披件厚衣服,来到江边晨读,低低的蓝天,凉爽的江风,那感觉真的好不惬意。

总觉得那时的太阳是温暖的,而不像现在太阳这么热辣滚烫。那时的江边原生态的很,岸两侧什么建筑物都没有,少年们也不拘小节,找了为数不多的几块石头,或者搁浅的木船,便坐下来,迎着晨光读书。

不过印象里,我没有在江边碰到过阿辉,也没有遇到过丹丹。那时的我,青涩的跟个二愣子一般,在江边读书也心猿意马,一会儿玩玩沙子,一会儿跟着几个成年人练嗓子。

毕竟才高一,从农村来的傻小子,对啥都很好奇。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算来自己是个内向性格的人,反倒因为认识两个县歌舞团的人,开始试着在江边练嗓玩儿,当然,这是在确认四周没有我认识同学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致后来高三毕业,和同学在江堤游玩时,遇到了摆摊的那两人,免费让我唱了两首歌,同学们还讶异,我咋会认识这么多人。

当我对着江面唱着张雨生的《大海》时,那时的自己感觉无比的畅快自由。仿佛所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苦,真的都被江风带走了一般。

喜欢唱歌,可以锻炼我的胆量,可以疏解我的烦闷,更主要是那些歌词伴着旋律,可以给我写作的灵感。

记得高中时,有几次我的作文当成范文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我化用了歌词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