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天极其艰苦的劳动,张山终于挖好了两个坑,一个边长3.6米,一个边长5米,深度都是3米。不过,坑并不像数字显示的那样是正方体,事实上,如果从高处俯视,张山更像是挖了一大一小两个“碗”。
挖第一个坑,张山经验不足,重修返工了好几次。开始,张山用皮尺量出3米×3米的范围,结果坑壁挖得太直,将近一人高时,把土抛出坑外非常费力。张山只得爬上来,再扩大上沿口,最后将每边都向外推出去60公分,将坑壁修成斜坡。然后在一侧铲出几个台阶,踩着这些台阶,用铁桶将土拎出坑外。起初,张山只打算挖两米深,但挖好后觉得坑的容积还是有点小,于是在底部留出20公分一圈边沿,顺着前面的斜度,又往下再挖了1米。
挖出来的土方怎么处理,张山衡量了几个方案,决定把土平铺开来,堆在空间中央的空地上。张山选择这么做,是因为他依然不了解这个空间。到目前为止,他所见到的只是空间的“内部”,至于空间整体是个什么样,是天圆地方?还是像个鸡蛋?他不知道。他挖坑,主要是为了储水,但也抱着一丝探究的心理。所以,当他看到3米深,土质还是与地表一样时,他就停手了,对现在的他来说,这已经够了。
而让张山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他个意外的惊喜。前面提到,物品出现在张山的空间里,地点是随机的,这让张山头疼不已。为此,他一直不怎么敢进行大规模的囤货,但凡收了点东西,张山就赶紧进空间,提心吊胆看东西“飞”哪儿了。但是,将土方堆在空间中央的空地上后,张山惊喜地发现,东西不再到处乱“飞”了,而是都落在了土堆上。经过反复试验、确认,满心欢喜的张山在中央的空地上打了个木桩,然后拉着皮尺,画了个直径11米的圆,把挖出来的土方都均匀地平铺在圆圈内,垒成个小平台。担心万一哪次物品收得多,或者没能够及时处理,平台上堆不下,东西又到处乱“飞”,张山奋力挖了第二个坑,将土堆在平台的周围,将圆圈的直径扩大到了15.6米。实际上,后来闲着没事的时候,比照第二个坑的尺寸,张山又挖了第三个坑,在前面两个圆的外围再堆了一圈土,将平台的整体直径扩大到了22米。
关于怎么摆放安置物品,张山也想好了,他看中了隔离网,就是那种车间、仓库用的网片隔断,先用膨胀螺丝将立柱在地面上固定住,然后将带边框的网片用螺丝固定在立柱预留的孔位上。还有一种桃型柱护栏,立柱上纵向有一排卡槽,隔离网没有边框,直接挂在卡槽上。张山两种都买了些。相比于仓库、货架,隔离网胜在轻便,安装相对容易,而且一片接一片,可以任意延伸,划分区域。张山还买了很多纸箱,张山选的是160克优质牛卡纸双坑加强五层瓦楞纸箱,虽然价格贵,但边压、耐破强度等性能都要好上不少。张山主要买了1号标准箱530×290×370和2号标准箱530×230×290两种规格,按照商家的说法,长方体的纸箱可以纵横交错地堆叠,物品不容易倒,而正方体的纸箱就很容易倒。张山打算将2号纸箱放在下层,装相对耐压,又比较重的东西,1号纸箱装体积大、分量较轻的东西,放中上层。然后用大号字体贴上标签,写明每个箱里的内容,方便寻找。
俗话说“金边银角草肚皮”,按照这个原则,张山把物资的堆放点设在了空间四周边上。因此,张山的空间,目前格局大致是这样:中间是土堆的平台,站在平台上,面向两个储水坑,右手边,靠上方,是扦插着一排桑树枝的观测点。与之相隔一段距离,右下方,摆放的是占地面积最大的食物类,张山做了生熟分区。接着,从右往左,依次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区、衣物类、生活用品杂物区。
平台的左手边,靠近储水坑的位置,张山准备存放一些果木炭、竹炭、木柴之类。张山不打算多弄,但是要备一点。张山还捡了点废品,他把公司里看完不要的旧报纸,挑油墨不太重的带回家。张山自己是订了“消息”“文摘”等报纸,这些报纸印刷简单,存放一段时间,陈化一下,拿来练毛笔字再好不过。练完字,还可以用作引火材料,效果也很好。
木炭燃料下来,占据左手边空地最大部分的就是工具、装备区。张山其实只是针对两种情况做的准备,一是山中行走,二是遇到不明情况的水域,用四个字总结——跋山涉水。张山自己的经验,现代登山运动,在攀爬工具、用以应对恶劣天气御寒保暖的服装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其它野外生存工具,不如传统农具,砍刀锯子斧头之类的好用。反正他不需要像登山背包客那样,把所有东西都背在身上。放在空间里,不需要考虑东西的轻便和多功能,怎么用得顺手怎么来。张山觉得,正是追求轻巧便携,使很多所谓多功能的工具非常鸡肋。不过,不管现代还是传统,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损耗比较大,所以,凡是可能用得着的工具,张山每种都备办了十数套。他还买了磨刀石、桐油、润滑油、强力胶等维修保养用品。
这段时间,张山又是练功,又是上班,又是挖坑,主打一个铁人三项。基础工程总算告一个段落了,张山望着空间,半个足球场大,五亩地,照理说,也不小了,可隔离网这么一装,显得满满登登的。望着一摞摞敞开大口,等待填满的纸箱,张山不由轻轻叹道:空间要精打细算,钱包更要精打细算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