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功法(1 / 1)末世之修仙日记首页

黄中道长的功法,一共十六个动作,前面十二个是动功,后面四个静功。点开链接观看视频,很不标准地模仿第一个动作,就给了张山不小的惊喜:口内生津。

于是,张山立马郑重起来,搜罗了网上所有能找到的黄中道长的视频:不同版本的演练示范、讲座教学、生平传记、采访访谈……凡是与黄中道长有关的都尽数收藏。怕视频拍摄的角度有局限,自己的理解不准确,出现错误,又收集了网友们自拍的各种练习视频,以及对功法的各种评论、体会,尤其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等等。

黄中道长这套功法,动作很简单,而且,以张山练拳的经验来看,黄中道长做这些动作时有点随意,甚至可以用“不太讲究”来形容。这倒不是说不同时间拍摄的视频中黄中道长的动作变化大,而是指身法的要则、法度。比如练拳,通常都会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初学者做不到内三合,至少也要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些规矩贯穿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中,是充盈气血,练养丹田,形成攻击力的基础。所以,三大内家拳之一形意拳有“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说法。按照这个标准,黄中道长无论出步的方位、身体转动的幅度、动作之间的转换,都显得有点随意。

张山私下里猜度,黄中道长或许跟自己一样,没什么师缘,这从道长回忆往事时几处说法矛盾的地方可以感受到。而且,张山一直有点好奇。据说黄中道长一开始修炼就进入了很高的境界:满山云雾不断升腾而起,将其包裹住,周身气脉停止,直至云雾散去,才又恢复呼吸,心下一片清凉。这种景况后来再次发生过吗?然后呢?后面怎么样了?张山很好奇,可惜网上始终无人提及。总之,经过反复、仔细地观摩,张山觉得这套功法动作似乎缺乏细节,只有整体框架。当然,也有可能是网上公开的视频没有细节,而不是道长传授的动作本身没有细节。

虽然也许缺乏细节,但黄中道长这套功法的确非常好,整体框架设计很合理,效果很明显。而且,张山感觉,特别有助于入静。虽然练拳也要求心静神宁,但大多着眼于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不许东张西望,或者思想开小差。一些拳论也引入了道家的内丹思想,强调松静为本,守中为根,所谓“心不静,意不专”,“身虽动,心贵静”,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但专门在入静上下功夫的不多。在张山所见范围中,只有P市卢老师曾提出梅拳练功“动静互根”,要打拳与入定交替进行。张山尝试做了一次,结果登时气血翻涌、烦闷欲呕,差点没搞出事来。事后张山揣摩,觉得这种练法无异于按电器开关。桩功入定与动步换势行拳交替进行,而且五个呼吸就要变动转换一次,这就像电器开关,被不停地关、开、关、开……卢老师曾说,习武与养生是不同的,习武究其根本,目的是克敌制胜,要克敌制胜就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尽可能地激发身体的元气阳能。梅拳采用这种近乎极端的练法鼓荡气血,固然很容易出内功,而且像卢老师说的,快速入定,及至一个呼吸内入定,是定力自在的表现,但这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张山决定,先退一步,现阶段还是以强身健体为主。

包括梅拳,以及黄中道长所传授的在内,张山现在手上共有三种功法,因为都是通过读书、看视频学来的,所以这三种功法,实际说来,顶多都只是半部。但张山已经很满意了,多年辛苦,总算不是全无所获。每天早晨5点起来,用经络功法按摩一通当作热身,然后完整地练一套黄中道长的动作,闲暇时则去外面小公园练练梅拳,取其抻筋拔骨之效。不长时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对于入静张山也小有体会。尽管没有刻意地追求入定,但整个人已经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够沉静下来,尤其是练完功后,周身常笼罩着一种静谧的气息,周围的声音、人们的活动都似乎被这种气息淡淡地隔开。张山仔细体验、品味着这种感觉,验证着那些书上记载的话。而让张山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份入静的功夫,触发了玉琮的秘密,使他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