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1章 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1 / 2)中国名人传记大全首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逝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坛上璀璨夺目的巨星,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于一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才情横溢,影响深远。

一 生平概述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当时着名文学家,三人并称“三苏”。自幼受家庭熏陶,苏轼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嘉佑二年(1057年),他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从此步入仕途。早年的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正直的性格,受到欧阳修等文坛前辈的赏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工作。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他一生历经王安石变法、旧党复辟等政治风浪,因其直言敢谏,不阿附权贵,多次被贬谪。最着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因诗文被诬告讪谤朝廷,被捕入狱,后虽获释,但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开始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黄州期间,生活虽困顿,但苏轼却在此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展现了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文赋皆有佳作传世。他的诗歌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了他哲学思考的深度。散文方面,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文笔优美,哲理深邃,是宋代文赋的典范。书法上,苏轼开创了“尚意”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颇高,倡导“文人画”,强调诗、书、画的结合,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

晚年,苏轼虽多次被召回朝廷,但始终未能摆脱政治斗争的漩涡,最终于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他的一生,正如其词所言,“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保持一颗旷达的心,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佳作,成为了后世文人心中的精神灯塔。

苏轼的一生,是文学与人生的完美融合,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与情感,更映照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创作、艺术思想,还是人格魅力,苏轼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二 主要作品

苏轼的主要作品跨越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一方面都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展示了他全面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境界。以下是他部分代表性的作品概述:

1 诗歌

苏轼的诗歌数量庞大,风格多样,既有壮丽豪放的抒情之作,也有清新细腻的生活写照。其中,《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诗篇,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寓言般地表达了观察事物角度多变的哲理;《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以豪迈的气势,抒发了作者的壮志未酬之情;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更是借月圆人缺之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超脱态度。

2 词作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被誉为“豪放派”的开创者,打破了传统词的婉约格局,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和广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之一,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气势磅礴,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忆,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此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以日常生活中的风雨起兴,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3 文赋

苏轼的文赋,以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着称,其中《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最为人称道。两篇赋作均以赤壁为背景,前者借赤壁夜游之景,探讨了宇宙、人生、生死等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后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宇宙间永恒变化的感悟和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4 散文

苏轼的散文同样成就斐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包括政论、游记、书信、杂记等。《石钟山记》是一篇着名的游记散文,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展现了作者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贾谊论》、《范增论》等政论文,则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政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