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河阴风云 第一节:入主洛阳(1 / 2)天不假年:神机明决首页

楔子

引言说过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仅仅是其个人天赋异禀的表现,也是老李家祖辈四代的传承。李渊早年也是一表人才,北周大将窦毅比武招亲挑选女婿。李渊一箭射中屏风画上孔雀的眼睛。这一箭不只射中了孔雀的眼睛,还射中了老丈人和未来皇后窦氏的心。公元617年,在经过精心策划还有儿子李世民的再三催促之下,唐国公李渊终于还是坚定地在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这位日后的“天策上将”得以放开手脚展现他的才能,助力父亲建立大唐王朝。李昞,李渊之父,李世民的爷爷。性情孝顺,做事沉着有胆识。虽不像他的儿子和孙子那样能领军建立盖世奇功,但是,却能外圆内方,饱受好评,是一位不错的“守成之君”。即便他英年早逝,也能平稳地让幼子李渊继承其爵位封地,为李家的兴起做足了铺垫。

虽然之后历代李唐皇室在修族谱的时候极力地往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公元400-417年)王族李氏身上靠,想要证明自己祖上曾经阔过,自己无非是重夺祖业而后发扬光大。然而李昞的爷爷李天锡在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唐朝618年建立)不过只是一位岌岌无名的百夫长级别的军官(当时叫幢主),除了名字,怎么着与天命二字都不沾边。

然而,家族中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的野心和谋划,为日后李唐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虎,“百夫长”李天锡之子,北魏的无名小将,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唐国公李昞之父,隋朝时承袭唐国公之后的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这样的一位存在,彻底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而此刻,大名鼎鼎的大唐之祖李虎只是六镇将领贺拔岳手下的一名将军。而贺拔岳的顶头上司正是我们的主角——尔朱荣。而他所处在的乱世正是我们要描绘的北魏末年。

而在北魏末年,也有一个家族攒积四代之力,最后在一世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如流星一般在历史的天空中滑过。虽然短暂,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的观念。文治大刀阔斧的决心多少源于此。隋唐武将以一挡百、冲锋陷阵的勇武也必然与此有关。甚至我们可以拿他们和李世民一家子对照,中间有不少惊人相似的地方。军武起家,韬光养晦、稳坐钓鱼台而后以待天时登上权力之巅。

他们,就是尔朱家族。尔朱家世代于尔朱川担任契胡部落首领。北魏初年(386-396年),首领尔朱羽健率领部落1700多位勇士跟随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四处征讨履立战功。皇帝因而将北秀容川一带(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三百里地赏赐于他,尔朱家从此发迹。孙子尔朱代勤为魏太武帝拓跋焘夫人敬哀皇后的舅舅,自此挤入外戚的行列。后又屡立战功,因此封地得以被免除百年的赋税。到了代勤之子尔朱新兴成为酋长的时候,在他的管理下家族财物丰盈,牛羊数量之多得以毛色分群。新兴每次入京带着大量的马匹、货物结交朝堂权贵,尔朱家因此广受京城上流社会欢迎。

祖上四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尔朱新兴乘自己衰老之前上表朝堂请求儿子尔朱荣继承其爵位封地以保证家族的地位得以延续。尔朱荣最后广散家财招兵买马,乱世入局,在风云变幻之中成为了掌握天下的执棋者!

第一节:入主洛阳

尽管花木兰替父从军(大体为429年北魏抵御柔然)抗击柔然(大体为今日蒙古国全境)的传说已经过去数十年,但北魏依旧内忧外患不断。昔日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了保护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使其免受柔然侵扰从而设立六镇(今内蒙境内)。在此抗击外敌获得军功、扬名立万者不计其数。然而,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已经过去数代,北魏的都城也从平城迁至洛阳,六镇之民的地位待遇从此一落千丈加之民不聊生反叛之心油然而起。一时之间内外交困,北面柔然依旧骚扰不断,南有萧梁虎视眈眈。内有六镇民怨沸腾,雪上加霜的是朝堂之上胡太后挟持皇帝元诩号令百官,皇帝不愿受人摆布故而密召尔朱荣进京以“清君侧”,自觉引狼入室后又撤回诏命。然而,东窗事发,太后发现密召宠臣郑俨、徐纥将其毒杀,时年十九。太后为平息风波先是假立元诩独女为帝稳固人心,后却又告知百官当今皇帝是女儿身从而再立不到两岁的幼儿元钊。朝野上下哗然,废立大事如此儿戏,胡太后威信扫地,尔朱部将高欢献策进兵,尔朱荣因此以“为君报仇”之名领军入京。

但乱世之中亦有美景。不论朝廷内外如何波云诡谲、动荡不安。京都洛阳的四月天永远是那么的令人赏心悦目。528年的洛阳也不例外。京城内繁花似锦、牡丹盛开。太极殿旁皆神霄绛阙、珠窗网户。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情景犹在。城内东南角寺庙香火不断,来往的香客络绎不绝。昼时,城四周大街小巷,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人们比肩接踵。夜幕降临时也井然有序,民归于城南而军回于北。明明处于斗争漩涡中心,却反而有一丝桃花源般的逍遥。

而这一切中原繁华盛世的景象即将被一位草原部落子弟打破——尔朱荣

尔朱荣入城之前另立元子攸为新帝,元子攸随后立马封其为太原王。而后率精骑数千从河内(河南黄河北部)疾驰南下洛阳。太后令宠臣兼情夫李神轨御敌,结果大败而归。守将郑季明等本该奉命守护城北,奈何太后已失人心,于是郑季明暗通尔朱荣,加上百官皆盼望尔朱荣重塑朝堂,好让一切恢复如初,尔朱荣军得以顺利入京。

四月十一日清晨,市巷未通。尔朱荣领兵直抵达洛阳城下。

“城下何人?”郑季明看着带有尔朱字样的军旗故作大声问道。

“吾乃征东、右卫将军,大都督尔朱荣。奉先帝诏命拥立新君入城。”

“原来是天宝(尔朱荣的字)大都督。我等翘首盼望已久,请稍等片刻。”郑季明嘴上说着期待尔朱荣的到来,心中却仍旧在盘算是否要放他的人马进城。毕竟对方终究是部落子弟又久不在中原,万一入城大开杀戒只怕自己到时候也难逃一死。动作不由地迟疑了起来。

隔着数丈,尔朱荣立马察觉到了郑季明的犹豫,于是轻轻鞭打坐骑缓缓向前几步,以轻松的语气说道:“将军于城上,我于墙下。我何以让将军翘首啊?哈哈哈哈哈!”

尔朱荣身后军士也附和大笑。郑季明与城墙上的守军神色放松了许多。

尔朱荣随后又言:“如今朝堂混乱、群龙无首,若任由奸臣当道不久必生祸乱。将军徒守城北以何用焉?当今圣上(元子攸)乃彭城王之子、孝文帝之侄。风神秀慧,与先帝亲如同胞,有明君之姿,定能平定乱象,重振大魏朝纲。将军若迎新帝入城为大功一件。日后皇上必委以重任。”

新皇上身份尊贵,长得帅又聪明,你现在帮他上位以后肯定吃香。赶紧开门吧!

郑季明看尔朱荣并无杀戮之心又当面坚定地陈明之前来往书信中的利害,于是下令大开城门。尔朱荣回首举起左拳,兵将立马恢复先前的严肃,步调齐整地入城了。

尔朱荣这边行军从容不迫用以安稳人心,宫内的胡太后可就没这么淡定了,她在听闻尔朱荣渡过黄河后就想着另谋出路。既不想仓皇逃窜舍弃这身为太后的尊贵,又不想束手就擒,于是急召百官商议对策,殊不知她求策问谋的人基本上都和尔朱荣互通有无。别人就等着尔朱荣来了,好加官进爵、喜迎新朝。至于郑俨、徐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到头各自飞。更何况是奸夫淫妇呢,两人早早逃遁。李神轨倒是个汉子,兵败之后就一直在城内休养,虽不知其打算,但也没能为太后献上一计。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盘算,谁还管你们母子死活呢。

情急之下,胡太后想到南边梁国皇帝萧衍同自己一样前半生“励精图治“,现在信奉佛祖,不理朝政,六十好几了仍旧活得好好的。自己也算是在乱世沉浮,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也该放手了,下半生修个功德圆满也不差吧,于是遣散六宫,自己也剃发出家为尼,想逃入佛寺寻求佛祖庇佑。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此举是多么的幼稚。

城内,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早已静静等候。

“前将军尔朱世隆恭迎大都督。“说罢,便要弓腰参拜。

“荣宗(尔朱世隆的字),你真是越来越守规矩了。“尔朱荣面带微笑右手托起世隆的手。

世隆恢复站立也附和说道:“都是大都督教的好,嘿嘿。“

尔朱世隆,是尔朱荣的堂弟。尔朱荣在外南征北战的时候,正是这位同族堂弟在朝中充当他的耳目。不久前,尔朱荣曾上表入京,太后不许因而派世隆前去通知他的兄长。尔朱荣打算抗命入城让世隆留在晋阳一同领兵进攻。世隆却认为,倘若他不回洛阳定然会引起朝廷的猜疑,到时候有防备就不好行动了。于是,世隆重返京畿继续充当耳目同时迷惑太后,以为尔朱荣遵旨,停止行军。尔朱荣方能瞒天过海、出其不意。

昔日,尔朱家主虽贵为塞外领民酋长进入京师在这些都城的王公大臣面前却还要礼让三分,相处之时也都极尽谄媚巴结之意,外加朝廷汉化已成大势,草原部落屡受打压,历代尔朱家主都小心翼翼生怕稍有得罪削其爵收其地。如今,他尔朱家竟然能掌控整个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