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300年前,彼时的大唐正如日中天,就像皇帝陛下最爱的霓裳舞一样花团锦簇。所有人都深信,幸福和美好会一直存在,永不消逝。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倏然而至。
大唐地方上最高的长官是节度使,天下众多节度使中,以安禄山实力最为强大。就是他,和史思明等人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朝廷强大的中央军则像泡沫一样一戳即破。前线屡屡战败的消息吓得年迈的皇帝仓皇逃离京城,结果保护自己的禁卫军也在半路上发生了骚乱。愤怒的禁卫军杀死了他们认为扰乱朝纲的奸臣,并逼迫皇帝处死了贵妃。
此时的皇帝不仅威严尽丧,更是失去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仓促的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跑到四川避难。而年轻的皇帝面对国内糟糕的时局也是一筹莫展。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这危难关头,一个名叫王邕的人挺身而出,为皇帝出谋划策,举荐人才。王邕出身琅琊王氏,自幼便有神童之名。二十岁时在岳阳楼的一场宴席上,当众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技惊四座。不仅给每届科举添加了一道诗文默写题,还让王邕的名字举世皆知。
没过多久,就连太子也都听说了他的名字,破格征辟他为太子舍人。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自此王邕便一直跟随在太子左右,除了出谋划策以外,时不时还有佳作流出,每一篇都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王邕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家和一个还算不错的幕僚,像这样人历史上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让他天下无双的,便是太子继位并决定重用他开始的。
在王邕地指挥调度下,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于此同时,王邕也为皇帝细致分析了叛乱会发生的背后原因,指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客观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想要让大唐江山永固万年不易,必须要进行变法。
皇帝对王邕言听计从,当场拍板,让王邕放手大胆去做。此时王邕携平定叛乱的大功和在军队里一呼百应的威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在军队里建立军衔制度,并细分职务职责,把以前“军曹”、“校尉”等官职改成诸如“连长”、“营长”等名称。此外在各地地方政务上也加以分权,把从前的“路”改为“省”,将大权独揽的“府尹”、“节度使”等职务统统裁撤,改为权责单一的“市长”、“法官”等等。
改革初始,不少官员都对王邕的做法心存疑虑乃至百般阻扰。不过当王邕在各地兴建大中小三级学校,并改革了科举制度,同时提升了各行各业的社会地位以后,王邕受到的拥护一时无两,变法的阻力也越来越小,无数苦寒之士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未来不再是一片黑暗,而是真正有了出路。
反对者们于是另辟蹊径,他们找到了皇帝,认为王邕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在收买人心,实在是居心叵测,不可言说。更有人直截了当的表示,王邕这种做法,正是在效仿当初的王莽,巧的很,这两人都姓王。
然而,王邕却用一件事打破了所有对他的猜忌。在完成了他的改革以后,王邕二话不说,竟是直接辞官回乡,甚至都不等几年看看他改革的成果。
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王邕在搞辞让的把戏。毕竟这也是官场上的传统了,每个身处风口浪尖大的大臣几乎都要来这么一手,而且通常要进行三次。没成想皇帝派出的信使到王邕家里传达不许他辞职的诏书时,却惊奇的发现,王邕在上书请赐之后,就把官服印信等都打包放好,自己直接轻车简行出发回乡了,甚至都不等皇帝批准他的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