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1 / 2)谁知道在哪里首页

这已经是马成功带小美在上海的最后一天了,虽然是周日,但是理论上的清明假期在昨天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他并不会受上班的约束,小美也还没有上学,自然幼儿园是可去可不去的。只是孙妍清昨天晚上还是发来微信,试探着询问他们今天在哪并叮嘱马成功最后一天可别玩太疯了,要不然回来不是生病就是收不住心。马成功当然滴水不漏,就说他带小美先去孝感又去黄石了,然后就借口小美已经睡不醒了,匆匆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只不过小美的熟睡并没有带给马成功更多的安宁,在他的脑海中既充斥着即将再次和小美分别所产生的不舍,又涌动着该如何教小美回家后隐瞒来上海的各种说辞,以至于一早醒来,他发现今天上海的太阳并没有起床,漫天的阴云就像厚厚的被子一般盖住了它的光芒,而镜子中正在刮胡子的自己,黑眼圈更深地挂在他的面庞。

带孩子们到各种博物馆参观,是相当多有文化的家长们乐此不疲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似乎孩子们只要走进了这样满是文物、古董和文史知识的殿堂之中,就可以被这里的磁场直接熏陶成他们想让孩子们该有的样子,也许是对历史事件的滔滔不绝,也许是对文化名人的烂熟于心,也许是对陈列展品的过目不忘,哪怕什么都没有记住,回到学校里和老师交作业或是坐在工位上和同事侃大山都会显得更有文化底蕴,仿佛那些在假期中只安排了其他消遣活动的孩子及其家长们都需要来仰视这显得如此高级的亲子项目。也正因如此,每逢假期,尤其到了寒暑假,各地的著名博物馆都几乎被儿童团所占领。起先,很多文博爱好者们看到这一幕还非常的欣慰,毕竟“少年强则国强”,文化储备从娃娃抓起看上去也没有什么毛病。只是眼看着来参观的孩子们年龄越来越小,原本安宁肃静的展馆一到节假日就仿佛是到了过去农村赶集的时候;昏暗狭窄的空间本就被拥挤的人流所占满,却还是会经常看到孩子们在活泼可爱地追跑打闹;他们似乎对玻璃橱窗里的物件兴味索然,只有看到稀奇古怪的造型或者明艳动人的珍宝时才会把头贴在玻璃上,继而发出天真烂漫的大笑或者是大声追问着父母宝贝的价钱;而此时除了少数家长会呵斥孩子以避免他们磕磕碰碰以外,绝大部分则往往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不停地给孩子拍照上,至于展出的物品究竟是什么,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与意义,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仿佛只要作为孩子们的背景被拍下来打包带走,就算是已经被自己和孩子们消化吸收了,大不了回家之后还可以不断地反刍。

而马成功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平时也没有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在他看来,孩子来这种地方熏陶固然是好事,就像是在微波炉里转着的饭菜,无论转上几圈,肯定还是会热乎一些,但究竟最后成为一道佳肴还是一碟小菜,更多的其实取决于放进微波炉之前,这也是为什么他先前并没有把上海博物馆当成是这次来魔都的必选目标。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小美居然对这些死气沉沉的展品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耐心,至少在头两个小时之内,她都看得津津有味,马成功很纳闷她脑子里究竟会把这些陶罐、青铜器乃至各种玉器、书画都想象成什么,反正他自己小时候顶多会对一些冷兵器或各种人俑感兴趣,莫非小美把这些瓶瓶罐罐、酒器首饰都当成是用来过家家的玩具不成?

而实际上这应该是得益于万晓玲所请的专业讲解,这位漂亮的年轻女生不仅口齿伶俐、知识渊博,更是深懂小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特点,于是深入浅出,点到为止,不但可以抓住展品吸引孩子眼球的特征,比如上边的动物花纹、奇特造型等,还特别注重给小美讲一个接一个的故事,每一个都不长,却异常生动。

这个时候万晓玲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极大体现。她顺着讲解员的引导,凭借着对小美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保持她的专注力,这样既启发了她去积极思考,又使得参观过程有着前后的连贯性。

一路下来反倒是马成功成了那个最先感到索然无味的人,他是真看不懂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容器陈列在这里究竟想要诉说着什么,无非就是古人装水烧饭或者是饮酒祭祀的物品,还有那些玉器,看着也不怎么精致,还分了那么多种类,什么玉璧、玉琮、玉环、玉璋……还是小美先在万晓玲的启发下搞明白之后,马成功才跟着似懂非懂了。至于那些书画作品,他更是看不出半点名堂,只有当他看到像米芾、苏轼、唐寅这样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他的表情才会变得精彩起来,跟着旁边观赏的众人发出声声赞叹,至于赞叹的到底是下笔的力道,还是书法的飞扬,又或者是构图的精妙,还是意境的含蓄,他就不得而知了。同样令他不得而知的,还有其他人心里边究竟是揣着明镜还是装着浆糊。

好在超过两个小时之后,小美的耐心也用尽了,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起来,讲解员的任务早在半小时前就完成了,若不是万晓玲接过了她的接力棒,小美恐怕早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明亮开阔的大厅玩捉迷藏去了。马成功也借机终于可以到展厅外边抽两口了,即便他之前听说上海博物馆里的国宝甚多并且布展先进,他也不打算继续参观下去了,这一晃又到中午了,吃饭才是他当下最感兴趣的活动。

这次在马成功的强烈建议下,他们选择回到所住酒店不远处的进贤路,找到了他十几年前来上海时朋友介绍的“苍蝇小馆”,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这种开在石库门弄堂里的正宗本帮家常菜已然成为了全国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圣地,加上门口悬挂着的米其林荣誉餐厅牌匾,更是让他们需要等位很久才能进入这家只有三张小方桌和两张 8人圆桌的餐厅,据说楼上还有一个夹层和二层阁楼上的三张圆桌,但是看着那幽暗而满是油腻的窄窄木质楼梯,他们放弃了上楼和别人拼桌的机会,选择多等了二十分钟,最终还是在一层的圆桌和另外三个游客拼在了一起,这种就餐方式已然成为了这家著名餐馆的一景,倒是让万晓玲这个常年往返于京沪两地的“上海通”感到有些新奇。

而更令她不禁偷笑的是马成功一如既往地还是点了本帮红烧肉,昨天他在点菜的时候就坦言过自己来上海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带小美吃到了本帮红烧肉,算上今天,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点这道代表性极强的本帮菜了,要不是看到他肚子上那颤颤微微的游泳圈,万晓玲还真怀疑他最近连肉都吃不上了呢,就连小美听到马成功在向参观老板下单时都皱起了她的小眉头,“怎么又是红烧肉啊?!”

老板是个高个子中年男人,看着将近五十岁,除了小腹微凸以外整体看来身材还是比较匀称的,操着一口正宗的沪普。马成功很自然地和他攀谈起来,问起自己十几年前在朋友的陪同下来这里吃饭时看到的那位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是他什么人,对方一听是老主顾,那张原本面无表情的脸才开始动容起来,原来当时马成功见到的是他母亲,也就是这家店最早的老板。在上海,尤其是浦西这边,很多正宗的本帮餐馆都是这样原本只是一两个手艺好的阿姨开的小店,谁成想集腋成裘,妈妈或者姥姥的味道就这样酒香不怕巷子深地传播开来,以至于今天在各种自媒体探店博主的带动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店拔草。现如今,老板告诉马成功他们也把分店开到了一些商场里,环境自然比这里强上百倍,不过一样的菜品价格却是这里的两倍左右。

老板很友善地对马成功眨了眨眼,意思是说来老店吃就对了,同时他还热情地为马成功介绍了几个他们家的拿手好菜,包括酒香草头、干烧鲳鱼、酱板鸭、蟹粉蛋和腌笃鲜,马成功自然是照单全收了,而这里的价格和昨晚万晓玲预订的那家高档餐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至于这里的口味,看看原本点菜时表示自己已经吃腻了红烧肉的小美就知道了,这里的菜量虽不大,可小美自己就吃了半盘子红烧肉,当然她最喜欢的还是蟹粉蛋,这道没有一丁点螃蟹却可以让食客满口回味着蟹粉鲜香的菜肴把对食材和烹饪手法均非常挑剔的万晓玲都征服了。作为一个对自己严格管理的女子,红烧肉和酱板鸭都不是她的菜,不过马成功似乎对此早有准备,所以才特意点了那道干烧鲳鱼,因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小美,都觉得吃鱼吐刺这件事太过麻烦,不如直接吃肉来得痛快,因此那大半条鱼都不知不觉地装进了万晓玲的肚子,令她赞不绝口。

说实话,对于每天不是在开各种电话会议就是到处飞来飞去在各地参加线下研讨活动的万晓玲来说,时间管理也是她的必修课,多年的外企经历和小资情调,让她一度觉得自己与俗不可耐的烟火气格格不入。在她所在的这个圈子里,有着自己一套看待事物的法则:第一,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所以没有花钱的不是,那些廉价的事物要不就是便宜没好货,要不就要浪费大量时间——比如排队,或者甚至是有损健康——比如“苍蝇小馆”;第二,由于某件事情而接触到的人脉与圈子胜过那件事本身的价值,如果天天去三教九流的地方,自己迟早也会“近墨者黑”,相反,如果自己去的是高档会所、高档健身房、高档俱乐部,大概率结交到的人也会是和自己差不多的;第三,头脑与身体,必须保持有一个在成长的路上,所以没有那么多闲工夫消遣,要不就读万卷书,要不就行万里路,没事干就健身锻炼,最无聊就是花时间结交一些无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