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章 当时只道是奋勇,原来卫战恒古传(2 / 2)明珠笔记首页

淞沪会战时二十军杨森所部王超奎写的遗书在他死去之后在国内外于人皆知。

1942年2月,宋美龄在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时说:“我中国官佐士兵每当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守长沙的川军营长王超奎就是这样的例子。”

大幕上简介营长王超奎,1907年生于当时的四川涪陵,1926年,胸怀抱负的王超奎走出校门,投笔从戎,成为当时驻涪陵国民革命军20军(杨森部)的一名士兵。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淞沪会战后,杨森率27集团军司令部驻防平江,20军军部驻修水白沙岭,33师398团第1营营长王超奎所在部队开赴长沙,参加长沙会战。1939年9月,日军6个师团10万之众分兵合击长沙,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15集团军关征麟部和第27集团军杨森部加以阻击。

第九战区总司令薛岳定下长沙城天炉战战略,需二十军杨森部阻敌,其中且战且退、佯败、就地阻敌、反攻,都是战略既定计划。

杨森部王超奎营一直都在战沿最前线,严格按照指挥部命令进行战术战略行止,哪怕付出再多牺牲也在所不惜。

1941年12月,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团奉令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在新墙河后的傅家桥、相公岭一带布防,执行阻击敌人、掩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的仼务。战斗打响前,王超奎就向团长立下誓言:“新墙河乃九战区门户,更为敌我必争之地。值此大敌当前,风云变幻迫在眉睫之际,奎誓愿竭我之力,负死守据点之责;设若不幸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12月23日下午,日寇以4万余人的兵力向新墙河一线发起进攻,当日军进至临近王超奎营阵地时,被地雷炸死五六百人,双方鏖战了两天一夜。随后,日军在燃烧弹的掩护下攻入阵地。王超奎营500士兵伤亡惨重,仅存30余人。

当时的战斗究竟有多惨烈?通过后来公开的杨森致重庆的电文中可见一斑:“十里纵横据点敌我混战,枪炮声及轰炸声,历历可闻,我伤亡惨重”,“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雪雨交加,猩红满地”。眼见仅存的30余人已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阵地即将失守,王超奎明白,只要自己不死,士兵们就绝不会后退一步,必然与阵地共存亡。想到此,王超奎突然竖起机枪,枪口对着脑袋,脱下胶鞋,用大脚趾踩住了扳机!

士兵见状大惊失色,纷纷上前阻止。王超奎冲他们大喊:“不要拦我,我有军令在身,必须在此死守三天。现在,阵地是守不住了。全营五百兄弟,就剩你们几个了。我不死,你们就得陪我一起在这里送命。我死了,你们还有逃命的可能。”说完,王超奎扣动了扳机…

此时,日军又向阵地冲来,冲上来的日军见王超奎倒地,唯恐他没死,又残忍地将他的颈子割断,身首分离。剩余的十几名士兵不忍弃营长而去,抢出王超奎的尸体,用担架抬着往南撤去,一直到汨罗的“红旗洞”(音),才遇到副军长夏炯。在听闻王超奎的事迹后,夏炯禁不住热泪盈眶,他脱下将军服,覆盖在王超奎的遗体上,抚尸痛哭。

虽然最终的结局是长沙保卫战胜利,歼灭日军十万,可是哪有没有牺牲的战役,话剧团展现的就是王超奎誓死而战的英勇瞬间为了华夏民族,为了中华儿女不再遭受日军无情屠杀,身死只是等闲。

王超奎面对成千上万的日寇誓死反击的那一刻,北海双语学校一年级生,那些小孩子们忽然就起了骚动,先是一个班级的几个孩子,然后迅速蔓延起来,小家伙们跟着王超奎的杀敌呐喊声一起,用稚嫩的嗓音追随,一起喊出来,“杀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杀啊。”

“杀啊。”

一开始,底下的观众都沉浸在表演当中,心中的愤怒附和表演中的演员一起演绎这场决死抵抗,却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形体姿态,直到那群小学生,六百多小学生一起呐喊,为台上饰演王超群的那个演员打气,为他的勇气与决心而齐声助阵,仿佛已经成长至青年,参军卫国,喋血征战沙场,他们都化作王朝奎的兵,跟着营长一起誓死杀敌。

稚嫩的嗓音吼出不甘的呐喊,“杀啊。”

观众们被那些小学生所惊,齐齐看了过去,那些孩子就像自己家的儿女,欣慰他们爱国的同时,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在同一时间开始宣泄,不知从哪里传来一生杀啊,观众们也开始大声的喊杀敌。

这种情况在之前的演绎中是没有的,因为观众是成年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宣泄,可是今天只因为一群小学生,被他孩子们们质朴纯洁的心灵感染,观众们暂时忘记了身处何方,眼下是什么场景,居然被一群小学生带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