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章 有趣的策论(求订阅)(2 / 2)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首页

其实鲁锦主要是想塑造一下古人的国家观念,古代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不强,根本没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职能是什么。

也可能是中国统一太久了,看四周都是蛮夷,反倒是城邦林立的欧洲,率先发展出了近代那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不过有利有弊,他们发展出这玩意,就意味着欧洲再也没统一的机会了。

国家职能是什么?最简单的就是带领公民抵御外敌,公民自愿放弃一部分权力,交给统治者集权,集中全国的力量,做些一族一县一郡都做不到的事,比如救灾,比如大禹治水。

大禹的儿子启,就是受到了父亲治水的遗泽,建立了夏国,这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都做不到的事,必须有人统领全天下的氏族部落,才能统筹治理黄河,这就是国家的作用!

反过来说,元朝拿到了这个国家的权柄,却不履行国家的责任,放任洪水泛滥,淹死那么多百姓,所以他该死,他就该亡国!

宋朝拿到了国家权柄,却不能率领军民抵御外敌,所以宋朝也该死,也该亡国。

谁能像大禹一样带领人民履行这个国家责任,谁就能建立新的国家!

这是给古人塑造国家观念,也是鲁锦造反的依据。

前面那些题,能力不差的都可以答出来,这道题才是成绩排名的依据,谁能和鲁锦的脑电波对上思路,谁就能名列前茅。

天渐渐黑了下来,鲁锦又让人给他们点上蜡烛和油灯,两支蜡烛烧完,直接收卷。

鲁锦撂下一句‘明日巳时初放榜’,便带着李善长和冯国用回了元帅府。

三个人连夜判卷,总共三百二十多份,并不算多。

“大帅要录多少人?”李善长一边看着卷子一边问道。

鲁锦算了算,目前他有六安,庐州,梁县,和阳,巢县,含山,无为,马上还要拿下庐江,舒城,定远,全椒,滁州,这就是12座城,一个县令,一个主簿,凑齐了就得24人。

这里面秦理已经占了六安县令的坑,李善长的兄长李勖,本来就是定远的县丞,又有献城之功,给他个县令也行。

包毓也有功劳,但鲁锦不打算让他当县令,留在身边搞情报更好。

这样一来,暂时最少得录10个县令,12个主簿。

鲁锦这才说道,“十个县令,十二个主簿,再留一些人到元帅府做事,先挑四十个吧,其余没选上的,也可先做吏员,等打下新的地盘,就能给他们转成品官。”

李善长点了点头,冯国用又问道,“那大帅要录多少军中文吏?”

鲁锦又想了想说道,“每连200人一个训导官,一个团就要20人左右,十个团就要二百人。”

“这,岂不是这次的考生全都能录上?”冯国用吃惊道。

“那也不一定,明天先考了看看水平再说,挑几十个先用着,再从军中选拔一些,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能强拉去凑数,宁缺毋滥。”鲁锦顿时说道。

“那便好。”冯国用点了点头。

李善长则是有些不解,“大帅设的这个训导官,究竟有何作用,若是负责军法,军需,并不需设那么低,每个营官配上一个就够了,二百人配一个,似乎过多了。”

鲁锦却非常坚持,“不多,训导官要做的多了,要教士卒识字算术,要帮士卒读写家书,要教士卒学习军规、军报,还要教他们唱军歌,总之一切能够提振士气的事,都要让他们来做!”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眼,似乎都有些不解,从没听说过军队里还有设置这种职位的。

鲁锦见他们的反应,当即解释道。

“自古言兵者,或曰爱兵如子,或曰情同手足,然士卒违反军规,动则非打即杀,试问,这是对待兄弟子侄的态度吗?

“你们兄弟儿子犯了错,你也将他直接打杀了吗?

“军法固然严苛,但我以为,重在教育,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你兄弟儿子犯了错,那说明你这个当父兄的没有教好。

“文人多鄙视武夫,认为他们不学无术,既如此,为何不主动去教他们呢?

“就像士兵抢劫百姓,掳掠妇女一样,为何不教他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自家姐妹娘亲被人掳走,那就别去掳别人家的女眷,道理是很简单的啊,为什么不教他们呢?

“一个士卒被动的遵守军规,和自己理解,主动遵守维护军规,那士气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们是陈纲立纪,救济斯民的王师,王师就要有王师的气象,军中教育尤为重要!”

李善长并不以军事才能著称,对鲁锦这种操作,他是从没见过的,不过鲁锦坚持要设这个训导官,那就由着他呗,反正一个团也就二十人。

冯国用想了想,也没反对,他倒是读过不少兵书,以往将军带兵,都是将军自己去收买人心,什么给伤兵吮脓啊,什么同甘共苦啊,霍去病还把皇帝御赐的酒,倒进泉水里跟士卒一起喝呢。

鲁锦这种玩法,他也没见过。

那种传统的带兵方式,士卒大多对将军比较忠心,但是对朝廷,对皇帝吗,那就不好说了。

简单说,将军的影响大于朝廷,容易变成私兵。

而插政委就不一样了,这是培养士卒的公心,就算不是为皇帝而战,那也是为国而战,为家而战,为自己而战,一是能提高士气,二是不容易把士卒变成将领私兵。

这用处可大了,只不过两人都不懂,没见过而已。

三人开始阅卷,没多久,胡惟庸的名字就出现在鲁锦手中。

“艹,这货什么时候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