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 西凉祸董卓乱政,荀文若暗探陈王(1 / 2)季汉当兴陈王立首页

在刘宠发展自身实力的时候,遥遥路远的都城洛阳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洛阳,大将军府。

司隶校尉袁绍紧张的看着从宫中回来,忧心忡忡的大将军何进:“大将军,大师若何”何进长吁短叹:“本初,太后不允我诛杀阉贼,如之奈何?”

袁绍眼中厉色闪过:“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入京勤王,共诛国贼。”何进点头称是,立刻遍传檄文到各镇诸侯,让他们提兵入京。

当时的典军校尉曹操,主簿陈琳和中郎将卢植都上表反对,却被何进拒绝。

这一下,京中百官辞官大半,这其中不乏智谋忠义之士,颍川荀氏荀彧荀文若就是其中一个。

且说这荀彧荀文若单人独骑出离了东都洛阳,一路上心情烦闷不已,想到洛阳朝廷不久之后可能迎来的灭顶之灾,心中无比烦闷。终于,山一程,水一程,荀彧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颍川。整日闷坐家中,不见外客。

不久之后,荀彧之侄荀攸荀公达游历归来,听闻叔父归家,就前来问候。荀彧碍于叔侄情面,也只好和荀攸相见。

“叔父,您不在王都做官,怎得突然致仕回乡”荀攸问道。“公达有所不知啊”荀彧闷声长叹:“大将军何进欲召董卓入京勤王,想那西凉董仲颖人面豺狼,面善心狠。此番入京,必为祸患,我为此忧虑又无能为力,只能弃官不做,回乡隐居”。

“侄儿听闻陈国小陈王刘宠麾下带甲十数万,励精图治,宽仁有为。素以匡辅汉室为己任,正欲往陈县一探究竟,不若叔父与攸同行,也好解一解心中烦闷。”荀攸说道。

如今的陈县,有一明月楼名声大噪,成为各地士子云集论道之地。荀攸也是经友人介绍,起了探访之心。荀彧是一个忠君思想很重的人,便同意和荀攸往陈地暗中走访这小陈王。

一路无话,两叔侄带上三两仆从,这一日进了陈县城池。如今的陈县,可与往日大不相同。

首先,护城河和城墙都经过了扩建,城砖加厚,河水更深。城池的范围也大了三分之一。再说城中的房屋,民居和商铺进行了合理而新颖的规划。同时沿街可见大量的医馆,工匠作坊和商会等建筑。

沿街的百姓都是喜气洋洋,城内秩序井然,军民和乐,构成了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荀彧走在这繁华的街道上,连日来因政务繁忙而积压的烦闷也仿佛被春风轻轻拂去,变得清爽宜人。

“叔父您看,前方就是明月楼了。”荀攸抬手一指,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和期待。荀彧顺着荀攸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五层阁楼巍然耸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典雅端方,尽显华丽与尊贵。金字牌匾上,“明月楼”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显然建造者对此楼颇费了一番心思。

两人登上阁楼,有侍者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茶水点心,恭敬地站在一旁伺候。此时,阁楼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的读书人,他们或坐或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谈议论着。

“你们说,方今天下,何人才是国家的良臣?”一位士子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

“这还用问吗?自然是陈王刘宠了!”另一位士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刘宠的敬仰和钦佩。

“刘宠大人出身皇族,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能够治理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在军事上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能够抵御外敌,保卫家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对士人学子更是关爱有加,因此赢得了众人的爱戴和尊重。”

“不错!我也赞同此言。”又有一位士子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刘宠大人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更在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倡导儒学,重视教育,使得陈留地区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这样的良臣,真是国家的瑰宝啊!”

“正是如此!”其他士子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对刘宠的谈论和赞颂不绝于耳。在明月楼上,这些读书人用他们的言辞表达了对刘宠的敬仰和钦佩之情,也展现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

……

听着这些读书人谈论的刘宠推行的各种新法,荀彧频频点头。这刘宠虽然做事的想法大胆了些,却都是为汉室复兴而努力,很对他的心意。

可荀彧两叔侄却不知道,在一个包间里,正有两个人正在看着他们,一个年不及弱冠的年轻小将,和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