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太穷了。连种粮都在算计。也难怪,人穷了,一点损失,可能就会要了他的命。
太子只好一边盘算,一边问旁边的孙传庭:“孙卿,你怎么看?”
孙传庭说:“崇祯四年,吴甡奉旨去陕西赈灾。当时朝廷出银5万两,陛下拨内帑5万两。白银十万两救灾,吴甡虽竭尽全力也是杯水车薪。故而,赈灾不如助其自救。殿下此次英明果断,带民开荒。无论结果如何,也比困在京城,好上太多。”
太子也有点自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今年每个人,开荒多少亩地合适呢?”
孙传庭接着说:“这20多年来,大明境内的旱灾,还是有迹可循的。大旱灾最早万历年出现在辽东。崇祯初,旱灾陕西最重。山西直隶山东也慢慢出现旱灾。如今,以河南灾情最重。而江南浙江,去年也已大旱。
“由此可见,旱灾慢慢地由北而南。大明地广人稠,当初朝廷若能适当赈灾,助民自救,花费比之后来的军费,要少得多!可惜可叹!
“为今之计,该尽量多耕种!既已知旱灾最重之处已到河南,这河北之地,应是一年比一年缓和。今年的旱灾,该比去年缓。臣以为,可按去年有收成的田亩数,加上至少三成。”
这孙传庭,有水平!这一套分析,类似于战情分析,有理有据,非常清楚。
太子点头称许,说:“郝卿,按孙侍郎的算法,一对夫妻可开荒多少?”
郝晋:“一对夫妻种十亩地,若能收成十二石粮,交出二石四斗粮,还剩九石六斗粮。扣除家人食用后的结余,可用于归还官府借粮,租耕牛的钱粮。
“只是,目前的抛荒地,多不是好地,离有水的河流较远。若全靠挑水救禾苗,怕是种不了十亩地。有些地方,可能附近缺水,没办法种地。”
太子说:“几户人家一起,合伙打口井,汲水浇禾苗吧。”
郝晋问:“要种什么呢?高粱,小米,大豆比较抗旱,小麦是主粮。”
这也来问我?太子对农事不怎么熟。不过,分散投资嘛,总是不会错的。太子说:“每样都种一点,具体的由农民自己决定。尽量让农民种些土豆。土豆高产耐旱,亩产几千斤,是救荒的好东西。”
土豆?宫里人吃过,稀罕,但没人知道它高产耐旱。
众人都有些怀疑。孙传庭问:“殿下,土豆真能亩产几千斤?能当粮食吃吗?”
太子说:“可当粮食吃,种得好亩产几千斤没问题。”
郝晋立即说:“臣想明天告退,布置各县搜寻土豆。”
太子说:“你没头绪去哪找?宫里人知道,去找王之心帮忙。邱伴伴,你与郝晋一起回京,办理此事。”
刚出城几里地,又回去?邱致中不愿意,说:“奴婢得了皇爷旨意,服侍小爷。奴婢不敢独自回宫。”
太子说:“你笨哪!父皇要是知道土豆亩产几千斤,不知道会有多高兴!你回去报信,父皇一准赏你!”
一旁的方拱乾立即插话:“殿下,此事陛下还不知道?此事关系重大,朝廷应该通报天下,令各处多种土豆。臣想尽快回京,禀报朝廷知晓。”
占人荒地开荒的事,方拱乾真不想掺和。这事搞得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声誉。项煜机灵,请了病假没来。自己也得赶紧脱身。
邱致中见方拱乾抢着报信,改口说:“等小爷进了通州城,安排妥当后,奴婢回宫禀报皇爷。”
太子说:“好吧,到了通州后,你俩一起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