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 翰林风向 微暗之火(2 / 2)大明首辅从庶吉士开始首页

徐正卿也一直在留意,关于甘肃边镇战事的归档塘报、邸报。这些邸报经过赵文华的手后,已经被清理干净。

不过。

这种干净也是相对而言的。

严世蕃、赵文华之流,毕竟没有在边镇当过武官,不知道其中派系的盘根错节,在这些局限性之下,徐正卿逐渐在众多的邸报中,理清了整件事情的思路。

仇鸾作为严党的第一个“盟友”,徐正卿趁着这段时间,翰林院中业务都已经非常熟悉,学习任务方面又还没有什么新的安排,准备将这位“盟友”的材料准备好,以备日后撬动他倒台的杠杆时能够少花一些力气。

原先的甘肃巡抚杨博闻,想来应该是仇鸾的底气。

但恐怕他在书信送出之前,也不知道杨博闻被罢官之事,在理清楚这些消息之后,徐正卿的脑海中,又有了两个设想。

第一,这件荒唐的事件,从头到尾都是仇鸾安排的,杨博闻只是办事的人,最终事情办完了,所以被灭了口。

但这个设想中,有几个疑点徐正卿想不通。

一是,仇鸾既然写信给杨博闻,不是其他的小角色,那便说明,他要做的事情,需要巡抚这一等级的人,才好去做的。

杨博闻在离任之后,还踏上了返乡之途,想来是没有办法将仇鸾的计划继续完成的。

二则,即便是杨博闻有能力完成,那他在自己不动身的情况下,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通过总兵萧汉?

按照邸报和塘报上的双重印证,蒙古鞑子来势突然,破城的速度很快,越过边墙之后,抢掠的速度更快。

若是结合寻常骑兵行驶的速度、路程距离等信息来推算,几乎就是不用花费寻找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之后,载上东西就走。

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涉及到了有人泄露了地图,那出关泄密之人,又是什么人?

如果是萧汉有什么动作,那为什么锦衣卫的邸报和官方的两报之上,都没有记载?难不成都吃了甘肃方面的银子?

第二,则是胆子比仇鸾还要大的杨博闻设计了这一切。

毕竟他归乡之前,刚在甘州受了刑罚,还有罚银,这种消息虽然若是让曾铣传给了皇上,恐怕是还要追加责罚的。

不过,这种判断完全出自徐正卿的猜想,他自认为杨博闻的胆子还不至于这么大,发生的可能性自然也不会太大。

接下来。

根据杨博闻和萧汉这两个人物的关系,他们都是曾经在京当过官的人,怎么也会有些好友的,加上锦衣卫中,还有些耳目,想要打听清楚他们的概况倒也不难,徐正卿便让周进去摸了个大概。

在了解到,杨博闻在任甘肃巡抚之时,身边还有一个管家、一个师爷之后,徐正卿不禁眼前一亮。

这两个人既然是依附于杨博闻而生存的,那返乡的途中,也应该跟他的家眷走在一起,而邸报中并无任何关于这两人的消息。

这是一个好征兆,好似在茫茫黑暗之中,找到了一点微暗之火。

就是不知道颇有将才的曾铣,查案的能力究竟如何。

而且,在另一方面来考虑,虽然甘肃总兵萧汉已经战死,让这事从表面上好像已经断绝了线索,但这种情况,毕竟案件本身牵扯到的人很多,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的,只要用些手段,从萧汉在位时,亲近的人查起,总能有些收获。

想到这里,徐正卿还是没有忍住,提笔沾墨,写了一封书信,阐述处理这件事情的思路,和若能查明真相,该如何处理的书信,收好准备回家再让人去王忬的府上送信。

边境出现了这种事情,都察院也负有督查查清事实的责任,这些想法可以利用都察院,传到曾铣的耳中。

而作为一个两登无人问津的夏府大门的王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徐正卿对王忬的认知也有所加深,此人从初入观察开始,就一直嫉恶如仇,敢在夏言最后的政治生涯中,走近夏言的身边,可见胆量也非同一般。

徐正卿不能保证对方能否完全听从书信上的建议,但起码是一种尝试,如果他真能够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还可以省去自己日后再去另找旁人弹劾仇鸾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