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1 杞人绿了,又黄了(2 / 2)大话春秋首页

这年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倒霉的杞人在杞地饱受郑人、宋人摧残,举国迁徙至山东,几经辗转,终于在诸城近郊的牟娄安了家。可这边也非净土,真是“还没等屁股坐热”,莒人就打上门,讨要地盘来了!

杞人要不蕉绿,才怪呢!

据说在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与同为姒姓缯国为邻,国人都是先皇大禹后裔。

夏朝灭亡之后,商汤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河南杞地。

周武王灭商后,在禹的后裔于东土娄地,找到东楼公(即山东诸城姒姓娄国之一支),仍将他封到河南杞地,仍为杞国。

这大概就是杞人后来迁回山东的原因了吧。俺本来就是山东滴,去杞县那破地方干嘛!

于是到了春秋初期,杞国在先后受到宋、淮夷、徐、郑人等迫害后,只能东迁回山东诸城祖地一带。

杞武公(前750—前704)三十二年(前719年),隐公四年一开始,杞国入《春秋》记载:

“莒人伐杞,取牟娄。”

此时的杞国,北濒齐、纪,西南临鲁,东南与新近迁都的莒国接壤,大国环伺,夹缝中求生,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多少。

“小国寡民,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说得轻巧。

再来看“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的莒国。其疆域令人瞩目,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可以说实力可以和齐鲁并肩。

《国语·周语下》记载: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

《礼记·礼运》也记载了孔老二的话:

“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连孔老二都想从杞人身上,学习夏朝的典章礼仪。

杞人的存在感,很高。

杞国东迁后,一直受到鲁、莒等大国的霸凌。一直到齐桓公时期,为了保护杞国,齐人召集鲁、曹、陈、卫、郑、许等国之君会盟,帮助杞国修筑缘陵城,让杞国迁都于此,置于齐国的保护之下。

晋厉公八年(公元前573年),杞、晋通婚,晋悼公娶杞桓公之女为妻,杞、晋修好。在晋国的保护下,杞国才从噩梦中走了出来,免遭了其他国家的欺凌。同时晋国还帮助杞国要回了被鲁国霸占的杞田。为使杞国置于晋国的保护之下,晋国还帮助杞国修筑了淳于城,使杞国复迁淳于城。自杞朝晋以后,终于无人再敢侵扰杞国。

杞人忧天,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假设杞人固守在杞县,不是被河水淹没,也早被虎狼之郑、奸诈之宋吞噬得连骨头都不剩了吧?

莒人只是取回赠送的土地,那是因为杞人已经有安命之所,若以莒国实力,灭掉杞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只是令莒国国君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差不多两百年之后,莒国大夫背叛,把牟夷、防、兹三城一起献给了鲁国。

自己人打脸,怨不得别人啊。

鲁国也是一样,虽然百般刁难杞人,到底还是结成了姻亲。

反倒是杞人,还把鲁人羞辱了一番。

“忧天”的杞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小小一个杞国,牵动了大半个中原,杞人忧天,这根香蕉黄了,又绿了,最后居然红了。

值了!

《公羊传·隐公四年》对“莒人伐杞”这件事做了进一步解释:

牟娄者何?杞之邑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疾始取邑也。

牟娄是什么地方?是杞国的一座城邑。

鲁国以外的国家夺取城邑的事件,本来《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

是为了表示憎恶,从莒国开始,夺取别人的城邑。

确实,牟娄本来就是杞人的不假;杞人走了又来了,也不假。

这年开春,子息出访前夜,对桃子说:

“这次要出国去,估计要很久才能回来呢!”

桃子不做声,或许这次是他们自认识以来,第一次长时间的分离。

桃子把儿子彭生叫来,彭生这次要作为卫队长随父亲出访:

“儿子,你也不小了,也该长大了。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你爸的安全,这可是你的任务,也是娘的心愿啊!”

“放一百个心吧,娘!”

“能放一个心就够啦,傻小子!”

“嘿嘿!”

入夜,从子息和桃子的寝室里传出的拉呱声,一直到子时末刻结束,也没有停止。

他们是真舍不得分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