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去攻打齐国正在路上走着同时,听说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而且已收服了齐国。与李左军的计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手的果子又被别人摘了,到嘴里的肉又被别人吃了。
追随韩信的齐国辩士蒯通不愿意了,献计韩信说汉王派你攻打齐国,偏巧又派郦食其去游说,难道汉王命令你停止进攻了吗?郦食其一介平常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动了七十几座城降汉,而韩信带着几万大军,一年时间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城,做了几年的大将,难道还不如一个小小书生的功劳吗?
大家一定要记住蒯通这个人,他是韩信一生的贵人。这次韩信听了,韩信立了战功;几年后,在韩信一生当中最最重要转折点时,蒯通的策略他没听,直至他死,才想起蒯通对他的好,“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韩信攻打齐国胜了,但正在游说的郦食其可就惨了。齐王田广把他生给活活煮者吃了。可怜的郦食其呀!估计正畅想汉王的赏赐呢,咋转眼间竞被扔到齐国饭锅里了。
靠嘴创业的,他人能左右你;拿枪立功的,自己能左右他。蔺相如廉颇不是这样的吗?!
可以确信,在攻齐战略上,刘邦采取的是双保险策略。既派韩信攻打,又派郦食其游说。能谈就谈,谈不拢就打。君王的策略没有问题,无论哪一种策略成功,胜利者都是刘邦,但只是错估了韩信,害苦了郦食其。其实,当时齐降汉已是大局,正如李左军预判,如果非要求个圆满结局韩郦两全,可以郦食其以游说为名,让齐放松警惕,韩信择机奇袭,郦食其寻机逃跑。
可惜,郦食其与韩信没有交情往来,行动上更没有沟通交流,双方都抱着齐降汉的功劳属于自己的念头,文武必损其一也在所难免。
再拔高了说,文武之争是朝堂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后世明未北京保卫战之前或降或战争论,宋与金主战主和摇摆,表面上是文官与武官的争斗,其实文武矛盾。
建国创业期间重武,治国守业长期倚文。
重武抑文也好,重文抑武也罢,都是时代之需,时代造就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齐国败了,但齐王田广跑了。他马上向项羽求救,楚将龙且带着人马,号称二十大军来救援。
楚将龙且,猛将也,为项羽西楚称霸,立了汗马功劳。受项羽影响勇有余,谋不足。面对韩信轻敌,不采用他人提议的消耗战来应对千里远征汉军,而是执意要与韩信硬碰硬。
韩信也迎来了进阶兵仙之路第四战----潍水之战。
井陉关之战,韩信遇见了迂腐不知变通的陈馀,韩信胜了;淮水之战,韩信遇见了勇有余谋不足的龙且,韩信又胜了。
战争经过很简单,两军隔着淮水对峙。夜里韩信叫人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潢沙子堵住上流的河水。自己带着军队渡河攻打,再装败撤退。龙且认为韩信胆小大喜,带兵渡河去追。韩信叫人放水,楚军一分为二。轻而易举击败楚军杀死龙且和齐王田广。韩信也算为郦食其报了仇。
汉王四年,齐国全部降汉。
至此,韩信灭魏王豹,攻赵国,收燕国,降齐国,独占东北方,声威大振。
接二连三的取得成功,换作谁也要有点飘。
自持功高了,又飘了,自然而然脑子就要短路了,也开始出昏招了。
兵仙韩信军事上出不了昏招,终于在封官加爵上忍不住了,又是大将,又是相国,这么大的功劳该封王。于是,韩信趁人之危邀功封赏,写给汉王刘邦,齐地人民多狡诈,需要一个暂时的王来管理。
此时,汉王刘邦正被楚王项羽围困在荥阳,项羽攻势十猛锐,情势十分危急!
我身处危急之中,盼星星盼盼月亮,指望你来救我于深水火热之中,你倒好,绝地要王,你个白眼狼!忘恩负义的家伙!
换作谁也要大骂一通。刘邦看过信后,勃然大怒,“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真是气死我了!
韩信呀,韩信,趁人之危,你也不看看趁谁之危?要赏就要赏吧,还假惺惺要刘邦封个假齐王。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量!
其实韩信也知道,刘邦三番五次调走精兵强将,又是军中夺兵权,对他不是十分的信任,所以封赏也不大方。
当时,楚汉势均力敌,一时难分伯仲。韩信手握重兵,独守一方,他站在哪一方,天平就倾向谁,一统天下。大家都知道韩信是关键砝码。
当然,韩信面对的诱惑也是巨大的,也是其终生大考!
项羽死了猛将龙且,有些恐慌,于是派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给韩信讲了四点理由:一是汉王刘邦不安分守己,兴兵向东略地,贪心之至;二是汉王刘邦不可靠,项羽放生他几次,不知恩图报反而刀剑相向;三是当前汉王刘邦只利用韩信,待项羽死,他也兔死狗烹;四是告知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何不参分天下王之?三分天下自己称王。
前三点都不具有说服力,真正能让韩信动心的是第四点。称王当侯,一念间。
韩信守住了初心,说当初项羽不重用他,他才弃楚投汉的,而汉王重用他,封官带兵善纳谏,不能背叛。
韩信是一个重情的人,念着人家给吃给穿给官的恩情。
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蒯通也清楚,韩信采纳过他的计策,项羽的人简单直白游说打不动不了韩信,他决定另僻蹊径,用曾经学过的相人术来劝说韩信。
蒯通、李左军都是谋士,他们身份归属感不强,谁采纳他们的计策,他们就为谁服务。谋士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终生追求目标。
谋士靠术立身,视为主子出谋划策为己任,不分派别。正因如此,韩信死后蒯通的命保住了。唐李世民的谋士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近臣,还曾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得知此事也没有杀魏征。
其实,蒯通运用相人术游说韩信是利用了古人普遍的朴素的人命天定的宿命论。
“贵贱在於骨法,忧喜在於容色,成败在於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一个人的贵或贱,在于看骨骼的形象;忧或喜,在于看脸上的气色;成与败,在于看他的性情对事情有无决断力;用这三个条件来综合看相,保险万无一失!
韩信自然感兴趣,“先生相寡人何如?”
蒯通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从面相看,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会遭到危险;从脊背看,将来真是贵不可言。
蒯通真懂相人术,还是猜得,但结果说准了。
韩信问这话怎么说。
蒯通说了三点理由:一先前大家起事反抗暴秦,一呼百应,是顺应天意。现在,汉楚争天下,受苦是劳苦大众,是非正义的;二现在你能结束劳苦大众的苦,不与双方站队,大家势均力敌都能生存下去,三分天下;三趁着汉楚双方无暇顾忌后方,趁机收复民心,可以在齐地称王了。
蒯通还用了一古语“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听古人说,天赐给你你不取,反会受到祸咎,时机来了你不去实行,反会受到灾难。
老天都给你机会了,你自己不要,违背天意,要遭天谴;时机来了,你不抓住,受到灾难。不知道太史公考证过这句话的出处没,反正有一点值得怀疑:谁证明自己是代表天意的?
大胆猜测,为了说服韩信蒯通编造一句古语也未尝不可。谋士,重在游说。
韩信回答也很简单,刘邦对自己有厚恩。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就该为人家卖命,更不能唯利是图违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