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2 / 2)以血铸剑,以身铸国首页

“大人,常言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大人的信是一定要写的。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如果大人写了信就是一个必死的局(有点冒犯了哦,我就不知道)。所以在写信的布局方面必定疏于防备。大人兵行奇招可以出其不意,这是其一。其二,既然是必死的局,那大人还敢出,公子卬必定不会拒绝,因为即使公子卬没有谈妥,那么最坏的结局就是开战,这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大家短兵相见,各为其主。这对公子卬并无不妥。他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即使他想拒绝也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接受。因为一,这是对他而言利大于弊的决定,他舍不得拒绝;二,是如果拒绝对他的声誉会有很大影响,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是很看重这一点的;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料定大人并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如果大人无法真正威胁到他的安全,那么剩下的一切都将回归前面的问题。所以这是他没有选择的路,他有且只能走这条路。但是这就是最致命的问题了。只要他赴约,那么怎么操作就是大人说了算了。大人完全可以用伏兵设伏擒住他。两军交战前就失去了主将,群龙无首,那么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那么战败就是既定的事实,这是他忽略的地方,这是其一;二是他太看重声誉,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的掣肘。我想大人应该早就把它抛之脑后了吧?(不是,合着我没成功是我太要面子了?你会不会说话,我不要面子的吗)”

得到商君肯定的回答,我继续;“但是他不知道大人的改变,他只会以自己的行为去揣度大人,料定大人不会动手。所以他必败,这是其二;其三是正常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因为会迫于两个国家的压力。但是这是在实力对等的状态。现如今秦国和魏国不可同日而语,自是没有这种顾虑。但是公子卬不知道,他只会认为即使自己被抓了,秦国会迫于魏国的压力释放自己。那他显然错估了两国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他不会知道因为大人的缘故,秦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今非昔比了。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异性,他们也不会真正了解秦国的战斗力。所以战斗力的未知就是他必败的第三个因素。所以我认为大人的信是必须写的,还要迅速,不能让他反应过来。”

商君听了,满意的点点头:“你分析的正是我心里想的。或许你们还有所不知,我曾今在公叔痤手下,当时在他迟暮时,曾今建议魏王重用我,如若不然就斩杀我。但是魏王只当他老矣,说胡话,便也不当回事。说来这公子卬正是顶替我的位置。而他需要向世人证明公叔痤的看法是错的,他要证明他的能力强于我,就必定会赴约。我太了解他了。对于魏国,在我出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有挂念了。更谈不上和公子卬的交情。现在都是各为其主,谈不上背叛与否。纵使有人非议,我也只当耳旁风。千秋大计,不可为儿女私情左右。为了我所擘画的蓝图,魏国是一定要吞并的。很庆幸你能看到这一点,无需我再费口舌,有你真好。我要嘉奖你。”

成为商君的嘴替好像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接受了。

很快,两军对峙了。商君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信上写着:“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国和魏国相安无事。”

公子卬接到信了,大笑道:“到底是年轻,竟然想不到他的周围有多少人等着抓他的把柄,这不是给别人机会吗?就是我不出手,也有很多人会出手。公叔痤这次看来是看走眼了。太年轻气盛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很多禁忌是不能碰的,他个愣头青全碰了。这就是背井离乡的弊端。身边没有人劝导,等到自己意识到就追悔莫及了。这次我要名正言顺的打败你。”显然是公子卬陷入了思维惯性,没有跳出来。这里商君就更胜他一筹。

很快公子卬就上路了,公子卬在赴会时就被商君埋伏的甲士俘虏,商君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

魏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追悔莫及,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经此一战,商君获封于商十五邑,因此被称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