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童年的“玩伴”二(1 / 1)童年与你首页

天气再热一些,蜻蜓就开始出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多,天气闷热快要下暴雨的时候更甚。蜻蜓在我们那里叫“马尔丁”,有些地方还有其他有趣的叫法,不得不说,方言也是一门极有趣的学问。马尔丁会像受了惊的蚂蚁成群结队的盘旋。小时候这些大自然的昆虫动物们的一些行为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天气或者自然变化的一些预警呢。除了蜻蜓,蚂蚁也是有这一作用的。每当闷热大雨快要来临,蚂蚁也会成群结队地奔走,像是在搬家一样。这也是预示着大雨的到来。这在那个科技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是有很大贡献的,那会儿天气预报不像现在这样实时更新,且随时随地可打开手机一看究竟,那个时候看天气预报只能每日守在那个小巧的老电视机前,等着新闻联播结束后播报。到现在都还清晰的记得那轻快又印象深刻的旋律。新闻联播每次一开场的音乐“当当当当当当......”还有一个地球转动的画面,结束的音乐是文武贝的钢琴曲,欢快柔和,小时候有时候会看着新闻联播睡着,由于白天玩儿累了。天气预报的音乐是渔舟唱晚,这些倒是现在才知道的,那时候都是只去记忆旋律。现在听到这两个音乐,简直是慢慢的回忆啊,甚至还有些感动,这些音乐陪伴了我们走过了多少春秋啊。现在听到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小时候我们不喜欢看新闻联播也不爱看天气预报。家里大人爱看就跟着看,而且新闻联播的时候没有动画片也没有连续剧,所以也只能跟着看。之所以有那么深刻的印象,大约是看地太多了,潜移默化地根植到血液里了吧。因为我相信大多数小孩子是没有走心地在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新闻和天气预报是乏味的。而且天气怎么样也阻止了了孩童的爱玩的天性。但是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是很重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一是大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通过新闻知道国家相关政策的渠道,每一项政策都与民生息息相关;而天气预报则关系到农民们第二天要不要下地,有要事外出的能不能外出,也关系到地里的庄稼会长成什么样。小时候我们那里还流行着一句谚语,几乎是每个小孩子都能念的出来的“又出太阳又下雨,家家娃儿吃大米”。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可小觑呢!现在看来这谚语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雨水给庄稼补充水分,太阳能给庄稼提供温暖和阳光,产生光合作用,这样一来庄稼肯定长的好啦。我印象里,我们那里只要每次下雨和太阳同时出现,雨过后,会有一道又弯又大的彩虹桥挂在天边,真的是美极了。还没上学时不知道那是彩虹,还会指着彩虹对大人说:快看、快看,是神仙要下凡了吗?有时候母亲听到,会慈祥地笑着说:“傻闺女,那是晕”,彩虹我们那里叫作“晕”,小时候自己不懂,总要不嫌繁琐地追着母亲问,有时候母亲会说,晕就是下雨过后太阳的反光。直到上学了才知道那是彩虹,彩虹有七种颜色。

只要到了天气很热的时候,蜻蜓就很多,爱玩的我们会捣鼓着怎么和蜻蜓“做朋友”。哥哥带我玩儿地最多了,哥哥在家里排行老二,我是老小。估计因为我最小吧,他去玩儿什么就爱带着我。也或许是因为我小懂的东西不多,他说什么我都认真听着,也很听话吧。只要看到马尔丁,哥哥就开始琢磨弄工具。要捉到那些灵活的小家伙可不那么容易呢,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找一根足够长的竹竿,竹竿顶部要钻空,再找一根韧性足够的竹条,将竹条弯成半圈,将半圈插在竹竿顶部,然后拿着这个半成品去打蜘蛛网,用竹条弯成的那个半圈去裹蜘蛛网,让蜘蛛网缠在半圈上,直至最后成了个透明的扇面,这个工具才算是做好。要找长竹竿是因为打蜘蛛网基本都是在高处,竹竿太短了我们够不着,还有就是捉蜻蜓如果离地太近了蜻蜓就跑了。拿着做好的蜻蜓网,去有蜻蜓的地方,看到有蜻蜓停留的时候,悄悄地、慢慢地靠近它,在竹竿能够到的距离的时候就停下步子,等蜻蜓歇脚的时候,悄悄地迅速地用网一盖,蜻蜓就跑不了了,被牢牢地粘在竹圈上。然后拿回家好好地研究,但到最后蜻蜓都会被我们放走,或许小时候好奇蜻蜓身上的构造和色彩吧。小孩子的好奇是无奇不有的。蜻蜓有两个大眼珠子,细长的身体,透明的翅膀,翅膀上分布着一些像是血管的细线。其实,小时候的我是不敢触碰蜻蜓的,我觉着害怕,这些都是哥哥拿着给我看,我才敢。蜻蜓和蝴蝶一类我都是不敢触碰和接近的,有人觉得蝴蝶很美,但我却觉着恐怖,尤其是蝴蝶身上的花纹,大抵是因为我害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