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只守不攻。
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这么做是把命交给对手。
古往今来,都说经营西域,经营北方,经略东北,经营南洋等等。
明朝到底有没有关注过周边的形势?
总是聚焦于什么内部经济,党争,皇权争斗这类的事情。
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等不是鼎鼎有名的特务机构吗?
厂卫们大多数时候只查自己人。
蒙古那边是什么情况?
哪个部落势力壮大了?
东北的情况呢?
南洋的情况呢?
要充分发挥特务间谍的作用。
可以从锦衣卫和东厂中间分化一个机构,叫北厂都行,专门去刺探北方的情报。】
朱棣认为他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
蒙古那边一有风吹草动,他就能接收。
然而仙人直接一巴掌给他呼过来了。
【朱棣一直认为自己的情报很好,阿鲁台部的很多行动他都能探知。
于是乎,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带大军出征,打了个空,连敌人对自己的态度是什么样的都不明白。
这里也不是说朱棣不行,而是打探到的情报要有预见性的价值。
阿鲁台部南下打败其他部落,这种事情很容易探到。
间谍特务应该提前或者他们的行动,甚至能够及时反应做出行动,干扰敌人,为朝廷争取应对时间等等。】
朱棣已经明白了这么做的重要性了,他认可异像给的建议。
【再者便是可以学习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
在几次北伐打败蒙古削弱敌军,建立了以明朝为核心的霸主地位后。
朱棣应该进一步巩固战果。
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安置突厥归附过来的百姓,让他们定居在漠南各处,进行互市等操作逐渐让他们打消游牧劫掠的心思。
如果可以的话,和亲也不是不行。
但是对于大明朝来说,根本不可能和亲,这几乎已经被定为祖训了,终明一朝,不纳贡,不和亲。
排除和亲的方式,可以用互市,远交近攻,不断拉踩,甚至是让蒙古人进来做外交官等方式达到缓和矛盾的作用……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发展火器。
火器足够犀利,对战胜率就会变高,防守也更有把握。
然而明朝的火器到后期越来越不行,甚至需要购买以及仿造荷兰和葡萄牙的武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朱棣深感边境的不安,已经清楚北伐和北迁的利弊。
但是仙人只提供了大致的思路。
具体的各种政策需要他和阁臣们进行讨论。
不过他已经排除了亲征和大规模北伐的必要性。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他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行。
“传我命。”
朱棣对马云道。
“让太子和阁臣还有兵部的人全都过来,就说有大事要商量!”
“是!”
马云立刻动身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