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闻讯,不胜感慨地说:“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又热衷于争名夺利,像欧阳修这样尊重别人的大家,真是前所未有的啊!”
《新唐书》进奏以后,欧阳修立即上书,请求出知洪州。瞻前顾后,他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为此他递交了《乞洪州第六状》,恳切陈词,期冀能够打动仁宗。
欧阳修南归心切,主要原因就在于要为父母修建墓园,了却心头宿愿。其次就是他有了深深的去意。作为朝廷命官的生涯,越来越让他疲惫不堪。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没有目标的苍鹰,日复一日地悬置于空中。其实他真想多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存在种种掣肘的因素,许多的挂牵都无法照顾到,许多的理想也无法实现。
然而,这一次依然没有获得仁宗应允。
范镇等人知道欧阳修独撰的《新五代史》早已完稿,于是向朝廷建议,取欧阳修《新五代史》,付唐书局缮写上进。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独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欧阳修闻讯后,赶紧上书,婉辞拒绝。欧阳修以“全然未成次第”为理由,谢绝上进《新五代史》。
实际情况却非尽然。公务繁忙之余,他埋头钻研学术,自得其乐。翻出《五代史记》旧稿,在《十国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梳理材料,早在1053年(皇祐五年)守母丧期间,写出了《新五代史》纪传部分初稿。
他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书法,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
此后,他一直继续修改,并赠送知心朋友曾巩、刘敞等人传阅,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
曾巩读过书稿之后,写信谈了自己的看法,《旧五代史》有记载五代十国的天文、五行、礼、食货、刑法等典章制度的“志”二十卷,《新五代史》却把典章制度压缩到三卷,只有《司天考》二卷、《职方考》一卷,内容远不及《旧五代史》丰富。
此外,这种布局不均的差距还存在在两部书的本纪、列传等方面。
由此,欧阳修觉得全书需要“重头改换”。为了不使贻笑大方,一直到晚年,他始终不肯将书稿公诸于世。
直到欧阳修逝世以后,才由朝廷敕令他的家属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