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森再三叮嘱,在外面,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能说,一旦被人家听去,告了密,那就是全家人性命攸关的天大事情了。最后说:“我也乏了,你也早点去睡吧。”李振钧本来还想问父亲几个问题,可是看到父亲有些疲惫的样子,只好把想说的话又咽了回去,无奈地看着父亲,一边道“晚安”,一边起身走向室外。
回到书房,李振钧虽然有些闷闷不乐,但病似乎一下子没有了。他还不清楚父亲今天刚刚说了一些埋怨的话,为什么欲言又止,还不让他说下去。但是,他似乎觉察到,父亲并非衰老不能胜任却自请去职,其中肯定还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他觉得父亲那样做是对的。与其如履薄冰,任劳任怨地一边替别人擦屁股,一边还要冒着惹火烧身的危险,还不如早日回归家园,乐享天年。
李振钧突然又觉得父亲很可悲。二十八岁科举入仕,五十八岁回归乡里。三十年里,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虽然官至布政使,被人誉为“方伯”,可是,最终不得不急流勇退。父亲也是心有不甘啊!三十年里,前十年在“康乾盛世”后期的浮华和危机四伏的局面里度过,由于自己的努力,仕途还算顺利。嘉庆即位后,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正直的父亲曾经天真地以为,经过这番努力,天下肯定会再现盛世。可是,嘉庆皇帝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怎能从根本上扭转政局的颓败?乾隆末年的朝政腐败,终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虽然民间都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好像乾隆爷给嘉庆留下了一笔巨额的财富。而实际上嘉庆皇帝前后花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才好不容易把西北和西南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何止花去了和珅家的银子!
那些地方官员,要么拼命搜刮百姓,巴结上司,哪管国家安危。要么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在李振钧的朋友中,就有几个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官场上,还能有什么作为?父亲为政清廉,办事干练,所以多次被朝廷派去贪腐泛滥的地方“扑火”。为此,父亲疲于奔命,身心憔悴,甚至连累家人。想到这里,李振钧又想起妻子。本来身体多病,却被迫跟着一起一年中辗转万里,几乎死在途中。所以,在父亲打算退隐的时候,他是非常赞成的。回家不到一年,父亲的身体倒渐见硬朗起来。
前年九月,河南、山东、直隶等地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十五日,二百多名天理会教徒在京城发动兵变,一度攻入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捣清廷皇宫重地。接着,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天理会教徒在华北十几个州县相继起事,声势浩大,震惊朝野。“癸酉之变”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是却震撼了整个华北大地。
李振钧想到远在京城的胞兄和堂兄弟们,心中不禁暗暗为他们担忧,心情也就格外沉重。
每次遇到心情不好时,李振钧就会想到妻子,“要是妻子在家就好了,她的见解总能让我折服!”李振钧这样想着,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看向汪正珠常坐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现了妻子瘦削的影子。也不知道妻子在福建那边好些没有?已经十月了,她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他努力地想象着妻子此时正坐在面前的样子,想象着碰到今天这样的情况,她会怎样地开导自己。也许,她不会阻止他在父亲面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让他在她的面前说出来,只要不要放在心里憋着就好。她总是说,那样会憋坏身体的。他不禁轻轻地唤了一声:“再生,你快点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