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要坚持优良传统,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做到古为今用的观点!
作为史官,的确也是提倡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
只是他这么一通模模糊糊地解释“道”,还真把我弄得有些蒙圈了!
我不禁蹙眉问道:“老君,您说“道”希徽难辨、若有若无而又不知始终,是指其不可至诘,故当灵活运用而不可绳绳以规么?而后又何以强调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呢!”
太上老君点了下头说道:“之所以说“道”不可达诂,得用心去体会,就是为了灵活地去把握与运用好“道”啊!”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呢,也不是要泥古不化,墨守成规。而是以史为鉴,把握住古人之道的精髓来灵活地解决好现实问!”
“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此即是说的古人约定俗成了的一些信条,可称之为“始制”。始制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起码为人准则,不可背离!遵守古之始制,这就是顺应着“道”的路子下来的!”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算是明白过来了!
“纪”本就指丝缕的头绪。老子在此把“古之始制”称为“道纪”,即是说顺着始制下来,“道”就有头绪了。如此倒也甚合他的这般理论逻辑!
看来,他强调的还是要坚持从根本的道理出发去解决好现实问题啊!
而他所说的“古之始”,大概就是指公道、正义、慈爱、团结互助等等一系列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些吧!
见我如是想,太上老君又是颔首认可!
然后,他又显化出《道德经》的第十五章出来: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只粗略地晓得,此章他是介绍“古之善为道者”的形象与表现出来的修养。
他首先说“古之善为道者”表现得思想深遂,通达事理。
接着,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描述与刻画。说他们行事(主要指执政)小心谨慎,生怕违背民众的意愿,损害民众的利益,而受到民众的怨咎。此即“犹畏四邻”!
“犹畏四邻”是指古人与四邻相处,都十分注重友善而不去侵犯邻居的权益,生怕有哪点出错得罪了邻居。
接着又说,他们态度端正,对人从不倨傲,犹如到别人家作客一般守礼。而他们待人,很是平和。给人的感觉就像冰雪缓慢而自然地消融一般,平易近人,让人容易接受!说他们敦厚平朴,根本不摆架子。
而后,不说“善为道者”虚怀若谷,旷达而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又说他们善于与民众混然一体,犹如浑浑噩噩没有主见一般。但他们又能在浑浑噩噩中保持冷静,徐徐地理清事由。他们能在长久的沉寂中动起来慢慢地激发活力。
然后总括性地说了,他们这样的人,总是保持着不自满的状态。正因为不自满,他们才能革故自新!
之所以老子此章描绘“古之善为道者”的表现和形象,是希望统治者能具备不专横自满,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善于接受大家的意见。